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目录 | 第9-13页 |
插图和附表清单 | 第13-14页 |
缩略词表 | 第14-1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5-29页 |
·苏云金芽孢杆菌(Bt) | 第15-18页 |
·概述 | 第15页 |
·Bt来源 | 第15-16页 |
·Bt分类 | 第16页 |
·由Bt编码的ICP的杀虫机理 | 第16-17页 |
·昆虫对ICP产生抗性的机理 | 第17-18页 |
·Bt转基因抗虫植物 | 第18-22页 |
·Bt转基因抗虫植物的产生 | 第18-19页 |
·Bt转基因抗虫植物的发展 | 第19-21页 |
·单Bt转基因抗虫植物 | 第19-20页 |
·复合Bt转基因抗虫植物 | 第20-21页 |
·Bt转基因植物对环境的影响 | 第21-22页 |
·筛选标记基因bar | 第22-23页 |
·花卉的遗传转化 | 第23-26页 |
·基因枪法 | 第23-24页 |
·花粉管通道法 | 第24页 |
·PEG转化法 | 第24页 |
·农杆菌介导法 | 第24-26页 |
·花卉害虫的危害 | 第26-27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7-29页 |
第二章 康乃馨和洋桔梗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 | 第29-42页 |
·前言 | 第29页 |
·材料 | 第29-31页 |
·受体植物材料 | 第29-30页 |
·菌株和载体 | 第30页 |
·缓冲液和培养基配方 | 第30-31页 |
·方法 | 第31-33页 |
·GUS染色 | 第31页 |
·康乃馨和洋桔梗再生培养基的筛选 | 第31-32页 |
·农杆菌侵染参数的优化 | 第32页 |
·农杆菌菌液浓度 | 第32页 |
·共培养时间 | 第32页 |
·乙酰丁香酮(AS) | 第32页 |
·预培养时间 | 第32页 |
·共培养基 | 第32页 |
·转基因植株筛选压的确定 | 第32-3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3-40页 |
·再生培养基的筛选 | 第33-34页 |
·农杆菌侵染参数的优化 | 第34-39页 |
·农杆菌菌液浓度 | 第34-35页 |
·共培养时间 | 第35-36页 |
·乙酰丁香酮(AS) | 第36-37页 |
·预培养时间 | 第37-38页 |
·共培养基 | 第38-39页 |
·筛选压的确定 | 第39-40页 |
·讨论 | 第40-42页 |
第三章 两种Bt基因(cry1C~*和cry2A~*)抗虫花卉的培育 | 第42-60页 |
·前言 | 第42页 |
·材料 | 第42-45页 |
·受体植物材料 | 第42页 |
·目的基因 | 第42-43页 |
·植物表达载体 | 第43页 |
·农杆菌菌株 | 第43页 |
·供试的昆虫材料 | 第43-44页 |
·主要试剂 | 第44页 |
·缓冲液和培养基配方 | 第44-45页 |
·方法 | 第45-51页 |
·工程菌的制备 | 第45-46页 |
·农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45-46页 |
·转化农杆菌感受态细胞 | 第46页 |
·菌落PCR筛选转化菌株 | 第46页 |
·农杆菌介导的烟草、康乃馨和洋桔梗的遗传转化 | 第46-47页 |
·基因组PCR检测转基因植株 | 第47-48页 |
·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47-48页 |
·PCR反应 | 第48页 |
·转基因阳性植株的转录水平检测 | 第48-50页 |
·RNA的提取与纯化 | 第48-49页 |
·基因组DNA的去除 | 第49-50页 |
·RNA定量 | 第50页 |
·合成cDNA | 第50页 |
·PCR反应 | 第50页 |
·转基因植株的除草剂抗性检测 | 第50-51页 |
·转基因植株的抗虫性检测 | 第5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1-59页 |
·工程菌的制备 | 第51-52页 |
·Bt表达载体转化康乃馨、洋桔梗和烟草 | 第52-53页 |
·基因组PCR检测T_0代转基因植株 | 第53-54页 |
·T_0代阳性转基因植株的转录水平检测 | 第54-56页 |
·T_0代转基因植株的除草剂抗性试验 | 第56-57页 |
·Basta溶液蘸叶尖 | 第56页 |
·Basta培养基培养 | 第56-57页 |
·T_0代转基因植株的抗虫性试验 | 第57-59页 |
·红蜘蛛 | 第57-58页 |
·蚜虫 | 第58-59页 |
·讨论 | 第59-60页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0-62页 |
·结论 | 第60-61页 |
·展望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9页 |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