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 ·选题来源及意义 | 第9-11页 |
| ·选题来源与项目依托 | 第9页 |
| ·选题的意义 | 第9-11页 |
| ·研究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 第11-13页 |
| ·国内成矿规律和成矿预测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大红山铁铜矿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 ·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 第二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 第19-39页 |
| ·区域地层概况 | 第20-25页 |
| ·新生界(Kz) | 第20页 |
| ·中生界(Mz) | 第20-21页 |
| ·中生界昆阳群(Pt_2Ky) | 第21-23页 |
| ·下元古界大红山群(Pt_1d) | 第23-24页 |
| ·太古界(?)(ArAl) | 第24页 |
| ·大红山群地层分布简况 | 第24-25页 |
| ·区域地质构造概况 | 第25-30页 |
| ·东西向构造 | 第28页 |
| ·近南北向构造 | 第28-29页 |
| ·北西向构造 | 第29-30页 |
| ·区域岩浆活动概况 | 第30-33页 |
| ·龙川期 | 第30-31页 |
| ·红山期 | 第31-32页 |
| ·晋宁期 | 第32页 |
| ·加里东期 | 第32页 |
| ·燕山期 | 第32-33页 |
| ·区域地球物理概况 | 第33-35页 |
| ·磁性特征 | 第33-34页 |
| ·放射性特征 | 第34-35页 |
| ·区域地球化学概况 | 第35-36页 |
| ·变质作用 | 第36-39页 |
| 第三章 矿区地质及矿床地质特征 | 第39-65页 |
| ·矿区地质特征 | 第39-55页 |
| ·地层特征 | 第39-44页 |
| ·构造特征 | 第44-50页 |
| ·变质火山—沉积岩和侵入岩岩石特征 | 第50-55页 |
| ·矿床地质特征 | 第55-65页 |
| ·矿体产出特征 | 第56-57页 |
| ·含矿层特征 | 第57-59页 |
| ·矿石特征 | 第59-61页 |
| ·矿化阶段 | 第61-62页 |
| ·围岩蚀变 | 第62-65页 |
| 第四章 矿床地球化学、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 | 第65-87页 |
| ·成矿物质来源 | 第65-72页 |
| ·火山岩岩石化学特征 | 第65-69页 |
| ·稳定同位素特征 | 第69-71页 |
| ·稀土元素(REE)特征 | 第71-72页 |
| ·流体包裹体特征 | 第72-74页 |
| ·矿床成因 | 第74-78页 |
| ·两类斑岩与铁铜矿床成因的关系 | 第75-77页 |
| ·大红山铁铜矿矿床成因总述 | 第77-78页 |
| ·控矿因素 | 第78-81页 |
| ·构造条件控矿 | 第78-79页 |
| ·火山活动控矿 | 第79页 |
| ·岩性、岩相控矿 | 第79-81页 |
| ·火山喷发—沉积控矿 | 第81页 |
| ·地层控矿 | 第81页 |
| ·成矿规律 | 第81-83页 |
| ·物质组分的变化规律 | 第82页 |
| ·矿带、矿体的空间分布 | 第82-83页 |
| ·矿石类型的分带性 | 第83页 |
| ·钠长石化对铁矿富集的规律 | 第83页 |
| ·成矿模式 | 第83-87页 |
| 第五章 成矿预测 | 第87-97页 |
| ·成矿预测方法 | 第87-88页 |
| ·成矿预测标志 | 第88-89页 |
| ·大地构造标志 | 第88页 |
| ·岩性标志 | 第88页 |
| ·火山喷发中心和火山机构标志 | 第88页 |
| ·围岩蚀变标志 | 第88-89页 |
| ·铁铜矿石碎块和转石标志 | 第89页 |
| ·物化探异常标志 | 第89页 |
| ·地球物理找矿模型 | 第89-93页 |
| ·方法概述 | 第89-90页 |
| ·大红山铁铜矿磁异常特征 | 第90-93页 |
| ·成矿预测 | 第93-97页 |
| ·预测准则 | 第93-95页 |
| ·找矿靶区 | 第95-97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97-98页 |
| 致谢 | 第98-99页 |
| 参考文献 | 第99-103页 |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的项目 | 第103-104页 |
| 附录B 图版及说明 | 第104-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