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6页 |
| ·选题的来源、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1页 |
| ·选题的目的 | 第11页 |
| ·选题的意义 | 第11-12页 |
| ·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存在的问题及研究趋势 | 第14页 |
| ·本选题的创新点 | 第14页 |
| ·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灾害现状与形成条件 | 第16-31页 |
| ·研究区地质灾害评估范围与级别 | 第16-17页 |
| ·地理位置及交通 | 第16-17页 |
| ·评估范围的确定 | 第17页 |
| ·评估级别的确定 | 第17页 |
| ·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 | 第17-21页 |
| ·气象、水文 | 第17-18页 |
| ·地形地貌 | 第18页 |
| ·地质构造及区域稳定性 | 第18-20页 |
| ·地层岩性 | 第20页 |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0-21页 |
| ·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 第21页 |
| ·研究区地质灾害类型与基本特征研究 | 第21-26页 |
| ·地质灾害类型 | 第21页 |
| ·地质灾害的特征 | 第21-26页 |
| ·研究区地质灾害的危害 | 第26-27页 |
| ·研究区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及成因 | 第27-31页 |
| ·三水诱发地质灾害的降雨特征 | 第27-28页 |
| ·崩滑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及成因 | 第28-30页 |
| ·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及成因 | 第30-31页 |
| 第三章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 第31-48页 |
| ·地质灾害危险性 | 第31页 |
| ·危险性评估方法及原理 | 第31-35页 |
| ·评估方法的选取 | 第31-32页 |
| ·模糊综合评判法 | 第32-33页 |
| ·层次分析法 | 第33-35页 |
| ·危险性评估 | 第35-43页 |
| ·参评因子的选取及量化 | 第35-36页 |
| ·评价因子的评价标准 | 第36-38页 |
| ·评估单元的确定 | 第38页 |
| ·隶属函数的确定 | 第38-39页 |
| ·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 第39-43页 |
| ·评价实例 | 第43-47页 |
| ·停车场处居民房崩滑体 | 第43-46页 |
| ·芹涌新村12号泥石流 | 第46-47页 |
| ·危险性评估结果 | 第47-48页 |
| 第四章 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估 | 第48-54页 |
| ·地质灾害易损性 | 第48页 |
| ·易损性评价方法 | 第48-49页 |
| ·易损性评价 | 第49-51页 |
| ·易损性指标的选取原则 | 第49页 |
| ·研究区承灾体类型特征 | 第49-50页 |
| ·评价因子的选取及量化 | 第50-51页 |
| ·评估单元的确定 | 第51页 |
| ·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 第51页 |
| ·评价实例 | 第51-52页 |
| ·停车场处居民房崩滑体 | 第52页 |
| ·芹涌新村12号泥石流 | 第52页 |
| ·易损性评价结果 | 第52-54页 |
| 第五章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及防治措施 | 第54-59页 |
| ·地质灾害风险 | 第54页 |
|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方法 | 第54-55页 |
|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 | 第55-56页 |
| ·风险等级的划分 | 第55页 |
| ·风险评价结果分析 | 第55-56页 |
| ·地质灾害防治对策 | 第56-59页 |
| ·防治思想 | 第56页 |
| ·防治原则 | 第56页 |
| ·防治对策 | 第56-59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9-61页 |
| ·结论 | 第59-60页 |
| ·展望 | 第60-61页 |
| 致谢 | 第61-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工作及发表的论文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