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目录 | 第6-11页 |
1 前言 | 第11-21页 |
1.1 枯草芽孢杆菌及其在农业上的应用 | 第11-13页 |
1.1.1 枯草芽孢杆菌 | 第11-12页 |
1.1.2 枯草芽孢杆菌对植物的促生作用及其机制 | 第12页 |
1.1.3 枯草芽孢杆菌的植病生防作用及其机制 | 第12-13页 |
1.1.3.1 竞争作用 | 第12-13页 |
1.1.3.2 拮抗作用 | 第13页 |
1.1.3.3 诱导抗性 | 第13页 |
1.1.4 枯草芽孢杆菌在农业上的开发利用 | 第13页 |
1.2 微生物的发酵工艺的概述 | 第13-18页 |
1.2.1 发酵工艺及方法 | 第14页 |
1.2.1.1 固体发酵法 | 第14页 |
1.2.1.2 液体发酵法 | 第14页 |
1.2.2 菌种的选育 | 第14-15页 |
1.2.3 培养基的组成与制备 | 第15-16页 |
1.2.3.1 培养基的类型 | 第15页 |
1.2.3.2 培养基的配制原则 | 第15页 |
1.2.3.3 培养基的成分 | 第15-16页 |
1.2.3.4 最佳培养基的确定 | 第16页 |
1.2.3.5 培养基的灭菌 | 第16页 |
1.2.4 空气除菌 | 第16-17页 |
1.2.5 发酵工艺的控制 | 第17-18页 |
1.2.5.1 温度对发酵的影响及控制 | 第17页 |
1.2.5.2 pH对发酵的影响及控制 | 第17页 |
1.2.5.3 溶氧量对发酵的影响及控制 | 第17页 |
1.2.5.4 二氧化碳对发酵的影响及控制 | 第17-18页 |
1.2.5.5 发酵过程中间补料过程的控制 | 第18页 |
1.2.5.6 泡沫对发酵的影响及控制 | 第18页 |
1.2.5.7 发酵终点的判断 | 第18页 |
1.2.5.8 发酵过程计算机控制 | 第18页 |
1.3 橡胶树根病、炭疽病的分布和危害情况 | 第18-19页 |
1.3.1 橡胶树根病的危害及防治技术上存在的问题 | 第19页 |
1.3.2 橡胶炭疽病的危害及防治技术上存在的问题 | 第19页 |
1.4 本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 第19页 |
1.5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1-28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1页 |
2.1.1 供试菌株 | 第21页 |
2.1.2 培养基 | 第21页 |
2.1.3 病原菌 | 第21页 |
2.1.4 抗生素 | 第21页 |
2.1.5 种子 | 第21页 |
2.1.6 叶片 | 第21页 |
2.1.7 实验器材 | 第21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1-28页 |
2.2.1 枯草芽孢杆菌Czkl的鉴定 | 第21-23页 |
2.2.1.1 形态特性与生理生化反应 | 第22页 |
2.2.1.1.1 革兰氏染色 | 第22页 |
2.2.1.1.2 甲基红 | 第22页 |
2.2.1.1.3 V-P测定 | 第22页 |
2.2.1.1.4 致死温度的测定 | 第22页 |
2.2.1.2 内生菌的分子鉴定 | 第22-23页 |
2.2.1.2.1 细菌菌液的制备 | 第22-23页 |
2.2.1.2.2 引物设计及PCR反应 | 第23页 |
2.2.1.2.3 PCR产物的回收 | 第23页 |
2.2.1.2.4 Vector与PCR产物的连接 | 第23页 |
2.2.1.2.5 连接产物的转化及测序 | 第23页 |
2.2.2 枯草芽孢杆菌Czk1生长曲线的绘制 | 第23-24页 |
2.2.3 菌种活化及菌液制备 | 第24页 |
2.2.4 摇瓶发酵培养 | 第24页 |
2.2.5 培养基的优化实验 | 第24-25页 |
2.2.5.1 单因子实验 | 第24页 |
2.2.5.2 各单因子的不同浓度的实验 | 第24页 |
2.2.5.3 培养基组分分配比优化 | 第24-25页 |
2.2.6 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25页 |
2.2.7 测定方法 | 第25页 |
2.2.8 枯草芽孢杆菌Czk1对橡胶树根病和炭疽病的抑菌效果评价 | 第25-26页 |
2.2.8.1 枯草芽孢杆菌Czk1的制备 | 第25页 |
2.2.8.2 病原菌的制备 | 第25页 |
2.2.8.3 枯草芽孢杆菌Czkl菌悬液的制备 | 第25页 |
2.2.8.4 测定的方法 | 第25-26页 |
2.2.9 抗生素标记 | 第26页 |
2.2.9.1 纸片法 | 第26页 |
2.2.9.2 平板法 | 第26页 |
2.2.10 枯草芽孢杆菌Czk1对橡胶树炭疽病菌离体叶片的拮抗效果 | 第26页 |
2.2.11 枯草芽孢杆菌Czk1对橡胶树炭疽病菌盆钵橡胶苗的拮抗效果 | 第26-28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8-46页 |
3.1 枯草芽孢杆菌Czk1的鉴定 | 第28-31页 |
3.1.1 枯草芽孢杆菌Czk1形态观察与生理生化反应 | 第28-29页 |
3.1.1.1 形态特性 | 第28页 |
3.1.1.2 MR测定和V-P测定 | 第28页 |
3.1.1.3 致死温度 | 第28-29页 |
3.1.2 枯草芽孢杆菌Czk1分子鉴定结果与分析 | 第29-31页 |
3.1.2.1 PCR产物电泳及回收 | 第29页 |
3.1.2.2 转化子的菌落PCR检测 | 第29页 |
3.1.2.3 序列分析 | 第29-31页 |
3.2 枯草芽孢杆菌Czk1生长曲线的绘制 | 第31-32页 |
3.3 发酵培养基优化结果与分析 | 第32-36页 |
3.3.1 培养基中不同碳源、氮源和无机盐的单因子实验 | 第32-33页 |
3.3.1.1 碳源 | 第32页 |
3.3.1.2 氮源 | 第32-33页 |
3.3.1.3 无机盐 | 第33页 |
3.3.2 发酵培养基中最佳碳源、氮源和无机盐不同浓度的影响 | 第33-35页 |
3.3.2.1 葡萄糖浓度对Czk1菌株生长的影响 | 第33-34页 |
3.3.2.2 复合氮源浓度对Czk1菌株生长的影响 | 第34页 |
3.3.2.3 复合无机盐浓度对Czk1菌株生长的影响 | 第34-35页 |
3.3.3 发酵培养基中碳源、氮源和无机盐的优化 | 第35-36页 |
3.4 发酵条件的优化结果与分析 | 第36-39页 |
3.4.1 菌体生长的最佳温度 | 第36页 |
3.4.2 菌体生长的最短初始pH值 | 第36-37页 |
3.4.3 菌体生长的最佳通气量 | 第37页 |
3.4.4 菌体生长的最佳转速 | 第37-38页 |
3.4.5 菌体生长的最佳培养时间 | 第38页 |
3.4.6 菌体生长的最佳初始接种量 | 第38-39页 |
3.5 枯草芽孢杆菌Czk1对橡胶树根病和炭疽病菌的抑菌效果评价 | 第39-42页 |
3.6 Czkl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测定结果 | 第42-43页 |
3.7 枯草芽孢杆菌Czk1对橡胶树炭疽病离体叶片的生防效果 | 第43-44页 |
3.8 枯草芽孢杆菌Czk1对橡胶炭疽病橡胶树盆钵苗生防效果的初步评价 | 第44-46页 |
4 讨论 | 第46-49页 |
4.1 枯草芽孢杆菌Czk1的鉴定 | 第46页 |
4.2 枯草芽孢杆菌Czk1生长曲线的绘制 | 第46页 |
4.3 枯草芽孢杆菌Czk1培养条件及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 第46-47页 |
4.4 枯草芽孢杆菌Czk1对橡胶树根病和炭疽病菌的抑菌效果评价 | 第47页 |
4.5 枯草芽孢杆菌Czk1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 第47页 |
4.6 枯草芽孢杆菌Czk1对橡胶树炭疽病菌的生防效果评价 | 第47-49页 |
5 结论与研究展望 | 第49-50页 |
5.1 结论 | 第49页 |
5.2 研究展望 | 第49-50页 |
项目资助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发表相关论文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