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河洛地区的孝道文化研究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8-15页 |
(一) 选题缘由及意义 | 第8-10页 |
1. 选题缘由 | 第8页 |
2. 学术价值 | 第8-9页 |
3. 现实意义 | 第9-10页 |
(二) 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0-12页 |
1. 有关概念界定 | 第10页 |
2. 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0-12页 |
(四) 研究思路 | 第12-15页 |
1.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3. 创新点 | 第13-15页 |
一、清代河洛地区孝道文化的背景 | 第15-28页 |
(一) 清代以前河洛地区孝道文化的变迁 | 第15-22页 |
1. 夏商西周时期 | 第15-16页 |
2. 春秋战国时期 | 第16-17页 |
3. 汉代时期 | 第17-19页 |
4.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 | 第19-20页 |
5. 宋明时期 | 第20-22页 |
(二) 清代政府对孝道文化的推行 | 第22-28页 |
1. 清代政府对孝道文化的重视 | 第22-23页 |
2. 清代孝道文化的普及 | 第23-28页 |
二、清代河洛地区孝道文化的基本情况及特点 | 第28-49页 |
(一) 文人的孝道文化研究 | 第28-36页 |
1. 孙奇逢 | 第28-32页 |
2. 张伯行 | 第32-33页 |
3. 冉觐祖 | 第33-36页 |
(二) 民间的孝道风气 | 第36-43页 |
1. 孝子养亲 | 第37-38页 |
2. 孝子承母志 | 第38页 |
3. 孝子为亲拯难 | 第38-39页 |
4. 孝子理财 | 第39-40页 |
5. 孝子为官守孝 | 第40-42页 |
6. 孝及乡里 | 第42-43页 |
(三) 孝道文化的特点 | 第43-49页 |
1. 孝以天理为本 | 第43-44页 |
2. 尽孝与事天的统一 | 第44-45页 |
3. 知孝与躬行的统一 | 第45-46页 |
4. 孝之理解更为恢弘 | 第46-47页 |
5. 全国性与地域性的融合 | 第47-49页 |
三、清代河洛地区孝道文化的评价 | 第49-61页 |
(一) 孝道文化的正面价值 | 第49-53页 |
1. 孝道具有经世致用的作用 | 第49-50页 |
2. 孝道具有维持良好社会风化的功能 | 第50-52页 |
3. 孝心具有感通性 | 第52-53页 |
(二) 孝道文化的负面价值 | 第53-55页 |
1. 容易导致双方地位的不平等 | 第53-54页 |
2. 容易导致盲从 | 第54页 |
3. 容易滋生愚孝 | 第54-55页 |
(三) 孝道文化的当代价值 | 第55-61页 |
1. 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 第55-56页 |
2. 有利于形成独立的人格 | 第56-57页 |
3. 有利于形成理性的道德认知 | 第57-58页 |
4. 有利于形成伦理道德的自律性 | 第58页 |
5. 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 | 第58-61页 |
余论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后记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