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芋螺基因组中分离克隆毒素基因的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 | 第9-27页 |
1.1 芋螺毒素(CTX)的研究概述 | 第9-19页 |
1.1.1 芋螺毒素的分类及命名 | 第9-10页 |
1.1.2 芋螺毒素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及翻译后修饰 | 第10-12页 |
1.1.3 芋螺毒素的获得途径 | 第12-14页 |
1.1.4 芋螺毒素的药理学活性 | 第14-18页 |
1.1.5 芋螺毒素研究的发展趋势 | 第18-19页 |
1.2 α-芋螺毒素(α-CTX)概述 | 第19-22页 |
1.2.1 α-CTX的分子生物学特征 | 第19页 |
1.2.2 α-CTX基因的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1.2.3 α-CTX的生物学活性 | 第21页 |
1.2.4 α-CTX的药用价值和发展前景 | 第21-22页 |
1.3 O-芋螺毒素(O-CTX)概述 | 第22-24页 |
1.3.1 O-CTX的分子生物学特征 | 第22页 |
1.3.2 O-CTX基因的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1.3.3 O-CTX的生物学活性 | 第23页 |
1.3.4 O-CTX的药用价值和发展前景 | 第23-24页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4-25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1.6 技术路线 | 第26-27页 |
第二部分 材料与方法 | 第27-34页 |
2.1 材料 | 第27-29页 |
2.1.1 实验用芋螺种类 | 第27页 |
2.1.2 菌株和质粒 | 第27页 |
2.1.3 引物设计 | 第27页 |
2.1.4 实验试剂 | 第27-28页 |
2.1.5 培养基与抗生素 | 第28页 |
2.1.6 试剂溶液和缓冲液 | 第28页 |
2.1.7 实验设备 | 第28-29页 |
2.2 方法 | 第29-34页 |
2.2.1 芋螺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29页 |
2.2.2 PCR扩增芋螺毒素基因 | 第29-30页 |
2.2.2.1 α-CTX基因的PCR扩增 | 第30页 |
2.2.2.2 O-CTX基因的PCR扩增 | 第30页 |
2.2.3 目的基因纯化和胶回收 | 第30-31页 |
2.2.4 目的基因和载体的连接转化及PCR鉴定 | 第31-33页 |
2.2.4.1 目的基因和载体的连接反应 | 第31页 |
2.2.4.2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制备 | 第31页 |
2.2.4.3 大肠杆菌感受态菌转化效率检测 | 第31-32页 |
2.2.4.4 转化大肠杆菌及蓝白斑筛选 | 第32页 |
2.2.4.5 质粒小量提取 | 第32-33页 |
2.2.4.6 PCR验证重组子 | 第33页 |
2.2.5 所获序列进行比对 | 第33-34页 |
第三部分 结果与分析 | 第34-53页 |
3.1 芋螺基因组DNA的结果 | 第34-35页 |
3.2 PCR扩增芋螺毒素基因 | 第35-36页 |
3.2.1 α-CTX基因的PCR扩增 | 第35-36页 |
3.2.2 O-CTX基因的PCR扩增 | 第36页 |
3.3 目的基因纯化和胶回收 | 第36-38页 |
3.4 目的基因和载体的连接转化及PCR鉴定 | 第38-42页 |
3.5 序列比对结果 | 第42-53页 |
第四部分 讨论 | 第53-58页 |
4.1 芋螺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53页 |
4.2 PCR扩增芋螺毒素基因 | 第53-55页 |
4.2.1 α -CTX基因的PCR扩增 | 第53-54页 |
4.2.2 O-CTX基因的PCR扩增 | 第54-55页 |
4.3 目的基因和载体的连接转化及PCR鉴定 | 第55-56页 |
4.4 序列比对结果 | 第56-58页 |
第五部分 结论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