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导论 | 第9-24页 | 
| 0.1 提出问题及概念引入 | 第9-14页 |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0页 | 
| 0.2.1 对石油地质学史的研究 | 第15-16页 | 
| 0.2.2 对石油地质勘探与思维的关系研究 | 第16-20页 | 
| 0.2.3 关于石油勘探思想史上的思潮问题 | 第20页 | 
| 0.3 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 | 第20-21页 | 
| 0.4 研究方法及意义 | 第21-23页 | 
| 0.4.1 主要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 0.4.2 研究意义 | 第22-23页 | 
| 0.5 可能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23-24页 | 
| 第一章 石油勘探科学思想发展 | 第24-39页 | 
| 1.1 石油勘探意识的发端 | 第24-27页 | 
| 1.1.1 石油的发现和早期利用 | 第24-25页 | 
| 1.1.2 德雷克井掀起黑金热潮:石油勘探意识的发端 | 第25-27页 | 
| 1.2 到哪里找油? | 第27-32页 | 
| 1.2.1 油苗:天然的找油向导 | 第27-29页 | 
| 1.2.2 不算科学的“走向学” | 第29页 | 
| 1.2.3 背斜理论:找油科学思想的第一道曙光 | 第29-32页 | 
| 1.3 石油是怎么生成的? | 第32-36页 | 
| 1.3.1 石油并非地下湖泊 | 第32-34页 | 
| 1.3.2 圈闭理论:找油科学思想走向辉煌 | 第34-36页 | 
| 1.4 石油是如何成藏的? | 第36-39页 | 
| 1.4.1 含油气盆地 | 第36-37页 | 
| 1.4.2 含油气系统:找油科学思想的又一次飞跃 | 第37-39页 | 
| 第二章 人类石油思想史上三次思潮 | 第39-57页 | 
| 2.1 背斜理论 | 第39-43页 | 
| 2.1.1 背斜理论引发第一次石油技术革命 | 第39-41页 | 
| 2.1.2 世界石油工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 第41-43页 | 
| 2.2 圈闭理论 | 第43-46页 | 
| 2.2.1 圈闭理论引发第二次石油技术革命 | 第43-44页 | 
| 2.2.2 世界石油工业进入黄金发展阶段 | 第44-46页 | 
| 2.3 含油气系统理论 | 第46-48页 | 
| 2.3.1 含油气系统理论推进地球化学技术进步 | 第47页 | 
| 2.3.2 世界石油工业进入波浪中前行 | 第47-48页 | 
| 2.4 三次思潮的特征 | 第48-52页 | 
| 2.4.1 从实践到认识 | 第50页 | 
| 2.4.2 从感性到理性 | 第50-51页 | 
| 2.4.3 从微观到宏观 | 第51-52页 | 
| 2.5 探索:数字油田 | 第52-57页 | 
| 2.5.1 第四次思潮可能已经到来 | 第52-53页 | 
| 2.5.2 新特征:从宏观到系统 | 第53-57页 | 
| 第三章 石油勘探思维范式的更迭 | 第57-67页 | 
| 3.1 石油勘探思维及特点 | 第57-59页 | 
| 3.1.1 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结合 | 第57-58页 | 
| 3.1.2 石油勘探思维客体的模糊性 | 第58-59页 | 
| 3.1.3 石油勘探思维的创造性 | 第59页 | 
| 3.2 石油勘探思维范式的更迭 | 第59-63页 | 
| 3.2.1 直观思维 | 第60-61页 | 
| 3.2.2 交叉演化思维 | 第61-62页 | 
| 3.2.3 系统思维 | 第62-63页 | 
| 3.3 三种思维范式的区别、联系与新思维探索 | 第63-67页 | 
| 3.3.1 三种思维范式的区别 | 第63页 | 
| 3.3.2 三种思维范式的的共性 | 第63-64页 | 
| 3.3.3 石油勘探新思维探索——复杂性思维 | 第64-67页 | 
| 第四章 从石油勘探思想发展史看当前石油勘探思维困顿 | 第67-74页 | 
| 4.1 从克罗齐认识论思想获得的启示 | 第67-71页 | 
| 4.1.1 认识活动:直觉——理智——经济——道德 | 第67-69页 | 
| 4.1.2 石油勘探思维的停顿源于“道德”认识层次的缺失 | 第69-71页 | 
| 4.2 从人地关系寻求石油勘探新思维 | 第71-74页 | 
| 4.2.1 人地和谐发展是客观规律 | 第71-72页 | 
| 4.2.2 “人地和谐”是人类石油勘探思维困顿的突破口 | 第72-74页 | 
| 结论 | 第74-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9-80页 |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