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0-15页 |
1.2.1 岩质边坡变形破坏类型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发展及现状 | 第12-15页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1.3.1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3.2 本文的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第二章 金堆城采矿场区域地质条件 | 第17-24页 |
2.1 矿区交通及自然地理概况 | 第17-18页 |
2.1.1 交通位置 | 第17页 |
2.1.2 气象 | 第17-18页 |
2.1.3 水文 | 第18页 |
2.2 地形地貌 | 第18-19页 |
2.3 地层岩性 | 第19-21页 |
2.4 地质构造与地震 | 第21-24页 |
2.4.1 地质构造 | 第21-23页 |
2.4.2 地震 | 第23-24页 |
第三章 燕门凹断裂工程地质特征研究 | 第24-28页 |
3.1 燕门凹断裂综述 | 第24页 |
3.2 燕门凹断裂带的物质组成 | 第24-27页 |
3.3 燕门凹断裂的力学性质与多期活动 | 第27-28页 |
第四章 金堆城采矿场北帮变形机理及破坏模式研究 | 第28-43页 |
4.1 采矿场北帮边坡工程地质特征 | 第28-30页 |
4.1.1 地形地貌特征 | 第28页 |
4.1.2 工程地质岩组划分 | 第28-29页 |
4.1.3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9-30页 |
4.1.4 地质构造 | 第30页 |
4.2 采矿场北帮变形机理及破坏模式分析 | 第30-34页 |
4.2.1 北帮边坡变形破坏特征 | 第30-32页 |
4.2.2 边坡变形的基本类型 | 第32-33页 |
4.2.3 边坡的破坏模式 | 第33-34页 |
4.3 采矿场北帮变形与破坏的数值模拟分析 | 第34-42页 |
4.3.1 FLAC2D 原理及简介 | 第34-36页 |
4.3.2 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36-38页 |
4.3.3 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38-4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五章 金堆城采矿场北帮边坡稳定性分析 | 第43-71页 |
5.1 边坡稳定性计算方法 | 第43-44页 |
5.1.1 强度折减法发展及简介 | 第43页 |
5.1.2 强度折减法基本原理 | 第43页 |
5.1.3 强度折减法的优点 | 第43-44页 |
5.2 基于 FLAC 的边坡稳定性计算及结果分析 | 第44-67页 |
5.2.1 现状边坡(1130m)的稳定性分析 | 第44-53页 |
5.2.2 开挖至 1010m 平台的边坡稳定性分析 | 第53-66页 |
5.2.3 开挖至 910m 平台的边坡稳定性分析 | 第66-67页 |
5.3 采矿场北帮边坡变形破坏和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 第67-69页 |
5.4 边坡治理方案建议 | 第69-7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1-73页 |
6.1 结论 | 第71页 |
6.2 展望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