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公司僵局的司法救济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7-9页 |
引言 | 第9-11页 |
1 公司僵局概述 | 第11-19页 |
1.1 公司僵局的界定 | 第11-12页 |
1.1.1 外国对公司僵局的界定 | 第11页 |
1.1.2 我国对公司僵局的界定 | 第11-12页 |
1.2 公司僵局的特征 | 第12-13页 |
1.2.1 股东或董事间关系的僵持局面 | 第12页 |
1.2.2 公司经营的停滞状态 | 第12-13页 |
1.2.3 公司和股东利益的损失后果 | 第13页 |
1.3 公司僵局的类型 | 第13-15页 |
1.3.1 股东会僵局和董事会僵局 | 第13-14页 |
1.3.2 积极对抗僵局和消极对抗僵局 | 第14页 |
1.3.3 经营分歧僵局和其他分歧僵局 | 第14-15页 |
1.4 公司僵局的诱因 | 第15-19页 |
1.4.1 诱发公司僵局的基础原因 | 第15-16页 |
1.4.2 诱发公司僵局的机制原因 | 第16-17页 |
1.4.3 诱发公司僵局的现实因素 | 第17-19页 |
2 公司僵局司法救济的依据与条件 | 第19-27页 |
2.1 公司僵局司法救济的理论基础 | 第19-22页 |
2.1.1 公司合同理论 | 第19页 |
2.1.2 信义义务理论 | 第19-21页 |
2.1.3 公司社会责任理论 | 第21-22页 |
2.2 公司僵局司法救济的现实依据 | 第22-24页 |
2.2.1 公司僵局司法救济的必要性 | 第22-23页 |
2.2.2 公司僵局司法救济的可行性 | 第23页 |
2.2.3 公司僵局司法救济的合理性 | 第23-24页 |
2.3 公司僵局司法救济的限制条件 | 第24-27页 |
2.3.1 内部救济用尽原则 | 第24-25页 |
2.3.2 区别对待原则 | 第25-26页 |
2.3.3 维护利益相关者利益原则 | 第26-27页 |
3 公司僵局司法救济的具体措施 | 第27-32页 |
3.1 公司司法强制解散 | 第27-30页 |
3.1.1 司法强制解散的合理性与功能 | 第27-28页 |
3.1.2 国外司法强制解散的立法例 | 第28-29页 |
3.1.3 司法强制解散的具体适用 | 第29-30页 |
3.2 替代性救济措施 | 第30-32页 |
3.2.1 替代性救济措施的价值 | 第30-31页 |
3.2.2 替代性救济措施的主要类型 | 第31-32页 |
4 我国公司僵局司法救济制度的完善 | 第32-39页 |
4.1 我国公司僵局司法救济立法现状及缺陷 | 第32-36页 |
4.1.1 我国公司僵局司法救济及其立法现状 | 第32-34页 |
4.1.2 我国公司僵局司法救济立法的缺陷 | 第34-36页 |
4.2 公司僵局司法救济的完善建议 | 第36-39页 |
4.2.1 完善司法强制解散制度 | 第36-37页 |
4.2.2 增设强制股权置换制度 | 第37页 |
4.2.3 增设强制公司分立制度 | 第37-38页 |
4.2.4 完善相关的配套法律制度 | 第38-39页 |
结论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
后记 | 第43-4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