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海上油气田勘探与开发论文--海上油气田开采技术论文

高压脉冲放电破碎岩石及钻井装备研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目录第10-14页
图目录第14-18页
表目录第18-19页
论文中使用的符号及单位第19-21页
1 绪论第21-45页
    1.1 引言第21-25页
    1.2 液电破碎的研究进展(EHD method)第25-31页
        1.2.1 基础研究第25-26页
        1.2.2 工业应用第26-31页
    1.3 电破碎的研究进展(ED method)第31-39页
        1.3.1 基础研究第31-33页
        1.3.2 应用研究第33-39页
    1.4 脉冲等离子体钻井第39-43页
        1.4.1 研究现状第39-41页
        1.4.2 存在的问题和挑战第41-43页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第43-45页
2 电破碎岩石的基础过程第45-69页
    2.1 引言第45-46页
    2.2 等离子体通道的形成第46-52页
        2.2.1 固体电介质电击穿理论第46-47页
        2.2.2 岩石的电击穿第47-52页
    2.3 等离子体通道中能量注入第52-55页
    2.4 等离子体通道发展引起岩石的变形与破坏第55-68页
    2.5 本章小结第68-69页
3 实验方法、装置和材料第69-81页
    3.1 实验方法第69-70页
        3.1.1 针—板电极对下岩石电击穿场强的测试第69-70页
        3.1.2 针—针电极对下岩石破碎效应的研究第70页
    3.2 实验装置第70-76页
        3.2.1 电源系统第70-75页
        3.2.2 反应器第75-76页
    3.3 实验材料第76-78页
    3.4 测试设备第78-81页
4 针—板电极对下岩石电击穿的实验研究第81-95页
    4.1 10~20J高压短脉冲下岩石电击穿的实验研究第81-90页
        4.1.1 岩石电击穿现象第81-83页
        4.1.2 高压短脉冲作用下岩石的电击穿场强第83-90页
    4.2 Marx发生器电破碎岩石的实验研究第90-92页
    4.3 讨论与分析第92-94页
        4.3.1 岩石的空隙率对其电击穿场强的影响第92-93页
        4.3.2 岩石的厚度对其电击穿场强的影响第93-94页
    4.4 本章小结第94-95页
5 针—针电极放电破碎岩石的实验研究第95-125页
    5.1 针—针电极水中放电现象第95-105页
        5.1.1 电场强度对放电的影响第95-103页
        5.1.2 电导率对放电的影响第103-105页
    5.2 针—针电极与岩石接触情况下的放电第105-109页
        5.2.1 放电参数第105-107页
        5.2.2 放电形式分析第107-109页
    5.3 针—针电极放电对岩石的破碎第109-116页
        5.3.1 破碎结果第109-111页
        5.3.2 破碎形态第111-113页
        5.3.3 破碎因素分析第113-116页
    5.4 361J高压短脉冲放电破碎岩石的实验研究第116-122页
        5.4.1 放电参数第116-119页
        5.4.2 破碎效应第119-122页
    5.5 分析与讨论第122页
        5.5.1 不同能量等级下放电参数的变化第122页
        5.5.2 不同能量等级下破碎效应的差异第122页
    5.6 本章小结第122-125页
6 脉冲等离子体钻井装备的研制第125-169页
    6.1 钻井装备整体设计概述第125-128页
        6.1.1 系统结构第125-127页
        6.1.2 工作过程第127-128页
    6.2 高压脉冲电源第128-152页
        6.2.1 初级脉冲充电电源第128-131页
        6.2.2 组合脉冲形成网络第131-138页
        6.2.3 脉冲形成线第138-139页
        6.2.4 高压储能电容第139页
        6.2.5 LCR触发多级多通道火花开关第139-152页
    6.3 脉冲传输线第152-155页
        6.3.1 低波阻抗传输线研制的目的第152页
        6.3.2 传输线的结构和性能第152-155页
    6.4 钻井机构第155-159页
        6.4.1 机架第155页
        6.4.2 钻井杆第155-156页
        6.4.3 重力压盘第156-158页
        6.4.4 导向杆第158页
        6.4.5 其它的钻井结构第158-159页
    6.5 钻头电极第159-162页
    6.6 钻机的工作性能第162-164页
        6.6.1 采用自制缆的实验结果第162-163页
        6.6.2 采用RG218电缆的实验结果第163-164页
    6.7 分析与讨论第164-166页
    6.8 本章小结第166-169页
7 结论与展望第169-174页
    7.1 结论第169-170页
    7.2 展望第170-174页
参考文献第174-185页
致谢第185-186页
作者简历及在读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第186-187页

论文共1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城市交通中智能车辆环境感知方法研究
下一篇:基于目标识别和参数化技术的城市建筑群三维重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