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语注释表 | 第4-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9页 |
1.1 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5-17页 |
1.2 信道编码概述 | 第17-23页 |
1.2.1 代数编码 | 第19-20页 |
1.2.2 迭代编码 | 第20-21页 |
1.2.3 Polar码 | 第21-23页 |
1.3 分布式信道编码技术及其研究现状 | 第23-26页 |
1.3.1 中继系统容量研究 | 第23-25页 |
1.3.2 中继系统中分布式信道编码技术研究 | 第25-26页 |
1.4 学位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6-29页 |
第2章 信道极化原理与Polar码基础 | 第29-48页 |
2.1 引言 | 第29页 |
2.2 信息熵 | 第29-30页 |
2.3 信道容量与香农限 | 第30-34页 |
2.4 信道极化与Polar码 | 第34-47页 |
2.4.1 信道极化原理 | 第35-41页 |
2.4.2 Polar码的编码 | 第41-42页 |
2.4.3 Polar码的译码 | 第42-46页 |
2.4.4 Polar码的编译码复杂度及优缺点 | 第46-4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3章 SCPL码编译码方法研究 | 第48-67页 |
3.1 引言 | 第48-49页 |
3.2 级联码原理 | 第49-51页 |
3.3 LDGM码及其错误平层分析 | 第51-54页 |
3.3.1 LDGM码 | 第51-53页 |
3.3.2 LDGM码的错误平层 | 第53-54页 |
3.4 Polar码的BP译码算法及错误平层分析 | 第54-58页 |
3.4.1 基于BP译码算法的Polar码 | 第54-56页 |
3.4.2 Polar码的错误平层 | 第56-58页 |
3.5 SCPL码编译码方法 | 第58-62页 |
3.6 SCPL码的仿真设计与分析 | 第62-66页 |
3.6.1 SCPL码仿真设计过程 | 第62-64页 |
3.6.2 仿真结果与性能比较 | 第64-66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4章 单中继传输系统中Polar码编译码方法研究 | 第67-89页 |
4.1 引言 | 第67-68页 |
4.2 半双工单中继信道 | 第68-71页 |
4.2.1 半双工单中继信道模型 | 第68-70页 |
4.2.2 半双工单中继信道容量 | 第70-71页 |
4.3 无限码长CPMR传输策略 | 第71-79页 |
4.3.1 BC时隙中CPMR传输策略 | 第71-73页 |
4.3.2 MAC时隙中CPMR传输策略 | 第73-77页 |
4.3.3 CPMR方案的渐进性能分析 | 第77-79页 |
4.4 有限码长CPMR传输方案 | 第79-88页 |
4.4.1 系统模型 | 第80-81页 |
4.4.2 时隙因子分析 | 第81-82页 |
4.4.3 BI-AWGN信道下Polar码构造 | 第82-83页 |
4.4.4 接收端译码器结构 | 第83-86页 |
4.4.5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86-8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第5章 多中继传输系统中Polar码编译码方法研究 | 第89-114页 |
5.1 引言 | 第89-92页 |
5.2 多中继网络模型 | 第92-93页 |
5.3 具有正交接收部件的退化多中继系统模型 | 第93-96页 |
5.4 退化TRN-ORCs模型的CPMR方案 | 第96-105页 |
5.4.1 退化TRN-ORCs模型的CPMR传输策略 | 第97-102页 |
5.4.2 退化TRN-ORCs模型的Polar码编译码过程 | 第102-104页 |
5.4.3 分组错误概率的渐进性能分析 | 第104-105页 |
5.5 退化MRN-ORCs模型的CPMR方案 | 第105-110页 |
5.5.1 退化MRN-ORCs模型的CPMR传输策略 | 第105-108页 |
5.5.2 退化MRN-ORCs模型的Polar码编译码过程 | 第108-109页 |
5.5.3 分组错误概率的渐进性能分析 | 第109-110页 |
5.6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110-113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113-114页 |
结论 | 第114-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2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125-127页 |
致谢 | 第127-128页 |
个人简历 | 第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