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视角下的深圳国际低碳城河流景观设计策略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 第11-20页 |
1.3.1 关于城市河流景观的研究综述 | 第11-16页 |
1.3.2 关于绿色基础设施的研究综述 | 第16-20页 |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 第20-23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1.4.3 研究框架 | 第22-23页 |
第2章 绿色基础设施和河流景观的基础研究 | 第23-35页 |
2.1 绿色基础设施的研究 | 第23-26页 |
2.1.1 绿色基础设施的概念 | 第23页 |
2.1.2 绿色基础设施的构成要素 | 第23-25页 |
2.1.3 绿色基础设施的功能作用 | 第25-26页 |
2.2 城市河流景观的研究 | 第26-29页 |
2.2.1 城市河流的概念 | 第26-27页 |
2.2.2 城市河流景观的构成 | 第27页 |
2.2.3 城市河流的功能 | 第27-29页 |
2.3 绿色基础设施视角下的城市河流景观的作用 | 第29-34页 |
2.3.1 构建景观格局 | 第29-31页 |
2.3.2 加强雨洪调节 | 第31-32页 |
2.3.3 促进环境健康 | 第32-33页 |
2.3.4 提升景观品质 | 第33-3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3章 深圳国际低碳城河流景观现状分析 | 第35-57页 |
3.1 深圳国际低碳城概况 | 第35-39页 |
3.1.1 项目背景 | 第35-37页 |
3.1.2 目标定位 | 第37-38页 |
3.1.3 自然环境概况 | 第38-39页 |
3.2 构建景观格局导向下景观要素分析 | 第39-44页 |
3.2.1 景观格局导向下的景观要素构成 | 第39-40页 |
3.2.2 河流宽度的分析 | 第40-42页 |
3.2.3 河流连接度的分析 | 第42-43页 |
3.2.4 网络环度的分析 | 第43-44页 |
3.3 加强雨洪调节导向下景观要素分析 | 第44-49页 |
3.3.1 雨洪调节导向下的景观要素构成 | 第44-45页 |
3.3.2 堤岸构造的分析 | 第45-46页 |
3.3.3 河床畅通性的分析 | 第46-47页 |
3.3.4 蓄水区设置的分析 | 第47-49页 |
3.4 促进环境健康导向下景观要素分析 | 第49-52页 |
3.4.1 环境健康导向下的景观要素构成 | 第49页 |
3.4.2 水质条件的分析 | 第49-51页 |
3.4.3 植被分布的分析 | 第51-52页 |
3.5 提升景观品质导向下河流景观要素分析 | 第52-56页 |
3.5.1 景观品质导向下的景观要素构成 | 第52-53页 |
3.5.2 主题形象的分析 | 第53页 |
3.5.3 景观节点的分析 | 第53-55页 |
3.5.4 材料运用的分析 | 第55-5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4章 深圳国际低碳城河流景观设计策略 | 第57-77页 |
4.1 构建景观格局的景观设计策略 | 第57-59页 |
4.1.1 拓宽廊道宽度重建横向连通性 | 第57-58页 |
4.1.2 连通河流廊道塑造水系网络 | 第58-59页 |
4.2 加强雨洪调节的景观设计策略 | 第59-66页 |
4.2.1 设计生态化堤岸 | 第59-64页 |
4.2.2 清理淤积河床 | 第64-65页 |
4.2.3 增加沿河湿地面积 | 第65-66页 |
4.3 促进环境健康的景观设计策略 | 第66-69页 |
4.3.1 设计人工湿地净化水质 | 第66-67页 |
4.3.2 配置沿河植被带完善河岸绿化 | 第67-69页 |
4.4 提升景观品质的景观设计策略 | 第69-76页 |
4.4.1 组织多样性的开放空间 | 第70-72页 |
4.4.2 设计亲水性景观带 | 第72-74页 |
4.4.3 完善各类景观设施 | 第74-7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结论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附录 | 第82-8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3-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