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二) 实践意义 | 第10-11页 |
三、 研究目标 | 第11页 |
(一) 归纳中美两国现状 | 第11页 |
(二) 分析造成差异点及其原因 | 第11页 |
(三) 探索可能解决对策 | 第11页 |
四、 研究设计与本文总体框架 | 第11-13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二) 技术路线图 | 第12页 |
(三) 本文总体框架 | 第12-13页 |
五、 可能的创新 | 第13-14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回顾 | 第14-27页 |
一、 基本概念 | 第14-16页 |
(一) 捐赠基金 | 第14-15页 |
(二) 资产配置 | 第15-16页 |
二、 理论模型 | 第16-17页 |
(一) 投资组合理论 | 第16-17页 |
(二) 美国现代大学捐赠基金管理模型 | 第17页 |
三、 中美高校捐赠基金比较分析文献回顾 | 第17-25页 |
(一) 中美两国高校捐赠基金的组织结构比较 | 第17-19页 |
(二) 中美两国高校捐赠资金的捐赠形式比较 | 第19-21页 |
(三) 中美两国高校捐赠基金的投资模式比较 | 第21-24页 |
(四) 中美两国政府相关的法律法规比较 | 第24-25页 |
四、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 第25-27页 |
第三章 中美高校捐赠基金运作模式分析 | 第27-44页 |
一、 哈佛大学的捐赠基金管理 | 第27-33页 |
(一) 哈佛大学简介 | 第27页 |
(二) 哈佛管理公司 | 第27-33页 |
二、 德州大学的捐赠基金管理 | 第33-39页 |
(一) 德克萨斯州立大学简介 | 第33页 |
(二) 德州大学投资管理公司 | 第33-39页 |
三、 清华大学的捐赠基金管理 | 第39-44页 |
(一) 清华大学简介 | 第41页 |
(二) 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 | 第41-44页 |
第四章 中美高校捐赠基金资产配置模式差异分析 | 第44-49页 |
一、 资产配置基数方面,美国高校基金会具有优势明显 | 第44-45页 |
二、 资产配置方式方面,美国高校基金会投资更加多元化 | 第45-46页 |
三、 资产配置效益方面,美国高校基金会具有更高收益 | 第46-47页 |
四、 资产配置风险方面,美国高校基金风险管理更完善 | 第47-49页 |
第五章 中美高校捐赠基金资产配置模式差异原因分析 | 第49-52页 |
一、 法律制度建设不完善,投资管理法律风险大 | 第49页 |
二、 捐赠文化薄弱,先天性不足显现 | 第49-50页 |
三、 投资心理保守,遭遇投资管理瓶颈 | 第50页 |
四、 财务信息披露不透明,忽视使用者需求 | 第50-51页 |
五、 引进和保留专业人才难,产生人才短板效应 | 第51-52页 |
第六章 美国高校捐赠基金资产配置模式对我国高校的借鉴建议 | 第52-55页 |
一、 逐步递进,建立正确投资管理心态 | 第52页 |
二、 强化监督,依法公开财务信息 | 第52-53页 |
三、 开放门槛,引进留住专业投资人才 | 第53页 |
四、 重新定位,尝试进行多元投资组合 | 第53-55页 |
结语与展望 | 第55-56页 |
一、 主要结论 | 第55页 |
二、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