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公募基金会的政府监管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目录 | 第7-9页 |
1 导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研究方法及思路 | 第15-17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2 非公募基金政府监管概述 | 第17-26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21页 |
2.1.1 非公募基金会 | 第17-19页 |
2.1.2 政府监管 | 第19-21页 |
2.2 非公募基金会政府监管的理论依据 | 第21-23页 |
2.2.1 志愿失灵理论 | 第21-22页 |
2.2.2 治理理论 | 第22-23页 |
2.3 非公募基金会政府监管的必要性考量 | 第23-26页 |
2.3.1 促进公共利益 | 第23-24页 |
2.3.2 维护社会公平 | 第24-25页 |
2.3.3 防止公益腐败 | 第25-26页 |
3 我国非公募基金会政府监管现状与问题分析 | 第26-41页 |
3.1 非公募基金会的发展特点 | 第26-31页 |
3.1.1 增长势头好但区域发展不均 | 第27-29页 |
3.1.2 偏重于传统的公益活动领域 | 第29-30页 |
3.1.3 公益支出与行政成本不平衡 | 第30-31页 |
3.2 政府监管非公募基金会现状 | 第31-36页 |
3.2.1 监管主体 | 第31-32页 |
3.2.2 监管原则 | 第32-34页 |
3.2.3 监管内容 | 第34-35页 |
3.2.4 监管方式 | 第35-36页 |
3.3 政府监管非公募基金会存在的问题 | 第36-41页 |
3.3.1 监管法规缺陷 | 第36-37页 |
3.3.2 监管体制滞后 | 第37-38页 |
3.3.3 监管成本过高 | 第38-39页 |
3.3.4 监管理念滞后 | 第39-40页 |
3.3.5 监管目标置换 | 第40-41页 |
4 非公募基金会政府监管的域外实践——以美国为例 | 第41-45页 |
4.1 美国非公募基金会政府监管的实践 | 第41-42页 |
4.1.1 美国基金会的产生及其发展 | 第41页 |
4.1.2 美国基金会的政府监管实践 | 第41-42页 |
4.2 美国非公募基金会政府监管的经验及启示 | 第42-45页 |
4.2.1 监督主体以独立性为前提 | 第43页 |
4.2.2 减免税收与财政透明并进 | 第43-44页 |
4.2.3 降低准入门槛并鼓励组织强强联合 | 第44-45页 |
5 我国非公募基金会监管体系的完善 | 第45-49页 |
5.1 重新定位政府角色,更新监管理念 | 第45页 |
5.2 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完善各项政策 | 第45-46页 |
5.3 设立独立监管机构,保证监管公正 | 第46页 |
5.4 加强政府监管与信息透明 | 第46-48页 |
5.5 完善非公募基金会评估性监督体系 | 第48-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