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2页 |
1.1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2 研究内容和目标 | 第9页 |
1.3 研究的创新性 | 第9-10页 |
1.4 课题的大体框架和目录 | 第10-12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2-21页 |
2.1 信贷周期产生机制以及对行业影响的相关文献 | 第12-15页 |
2.1.1 传统信贷周期产生机制相关理论 | 第12页 |
2.1.2 现代信贷周期机制及其对行业影响方面国外的研究 | 第12-14页 |
2.1.3 现代信贷周期机制及其对行业影响方面国内的研究 | 第14-15页 |
2.2 银行贷款渠道存在性及机制研究 | 第15-17页 |
2.2.1 国外对于银行贷款渠道存在性及机制的研究 | 第15-17页 |
2.2.2 国内对于银行信贷渠道存在性及机制相关研究 | 第17页 |
2.3 行业异质性对银行贷款渠道反映的相关文献 | 第17-21页 |
2.3.1 国外在行业异质性对银行贷款渠道反映方面的研究 | 第17-18页 |
2.3.2 国内在行业异质性对银行贷款渠道反映的相关文献 | 第18-21页 |
第三章 信贷周期波动及不同行业经营特点分析 | 第21-38页 |
3.1 我国信贷周期波动、银行贷款供应波动情况分析 | 第21-27页 |
3.1.1 第一阶段(1978-1983)信贷供给初步市场化 | 第22-23页 |
3.1.2 第二阶段(1984-1993)信贷供给高速增长期 | 第23-24页 |
3.1.3 第三阶段(1994-1997)信贷供给市场化深化期 | 第24页 |
3.1.4 第四阶段(1998-2001)信贷供给放缓期 | 第24-25页 |
3.1.5 第五阶段(2002-2007)信贷供给回升期 | 第25-26页 |
3.1.6 第六阶段(2008-至今)信贷供给调整期 | 第26-27页 |
3.2 不同行业经营特点分析 | 第27-38页 |
3.2.1 盈利能力分析 | 第27-30页 |
3.2.2 资产状况分析 | 第30-32页 |
3.2.3 债务风险状况分析 | 第32-35页 |
3.2.4 营增长情况分析 | 第35-38页 |
第四章 行业异质性对银行贷款渠道检验效果的实证分析 | 第38-60页 |
4.1 研究对象的选择与处理 | 第38-39页 |
4.2 模型简介 | 第39-40页 |
4.3 农林牧渔业对银行贷款渠道反映的实证检验 | 第40-48页 |
4.3.1 ADF检验 | 第41-42页 |
4.3.2 数据的处理和选择 | 第42-43页 |
4.3.3 确定滞后阶数 | 第43页 |
4.3.4 协整检验 | 第43-44页 |
4.3.5 建立VAR模型 | 第44-46页 |
4.3.6 Granger检验 | 第46页 |
4.3.7 脉冲响应函数 | 第46-47页 |
4.3.8 方差分解 | 第47-48页 |
4.4 信息技术业对银行贷款渠道反映的实证检验 | 第48-52页 |
4.4.1 ADF检验 | 第48页 |
4.4.2 数据的选择和处理 | 第48-49页 |
4.4.3 确定滞后阶数 | 第49页 |
4.4.4 协整检验 | 第49-50页 |
4.4.5 建立VAR模型 | 第50-51页 |
4.4.6 Granger检验 | 第51页 |
4.4.7 脉冲响应函数 | 第51-52页 |
4.4.8 方差分析 | 第52页 |
4.5 房地产业对银行贷款渠道反映的实证检验 | 第52-57页 |
4.5.1 ADF检验 | 第52-53页 |
4.5.2 数据的选择和处理 | 第53-54页 |
4.5.3 确定滞后阶数 | 第54页 |
4.5.4 协整检验 | 第54页 |
4.5.5 Granger检验 | 第54-55页 |
4.5.6 建立VAR模型 | 第55-56页 |
4.5.7 脉冲响应函数 | 第56页 |
4.5.8 方差分解 | 第56-57页 |
4.6 实证结果说明 | 第57-60页 |
4.6.1 对不同行业Granger检验结果的分析 | 第57页 |
4.6.2 对不同行业脉冲响应函数的结果的分析 | 第57-58页 |
4.6.3 对不同行业方差分解结果的分析 | 第58-60页 |
第五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 | 第60-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后记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