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7-10页 |
第一节 研究课题的背景 | 第7页 |
第二节 课题的研究价值 | 第7-10页 |
一、研究的主要问题 | 第7-8页 |
二、研究的主要观点 | 第8页 |
三、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8-10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10-19页 |
第一节 风险社会文献回顾 | 第10-11页 |
一、风险社会的提出 | 第10-11页 |
二、风险社会研究的流派与观点 | 第11页 |
第二节 信息管理文献回顾 | 第11-14页 |
一、国外关于信息管理研究的概述 | 第11-12页 |
二、信息管理研究在国内的发展 | 第12页 |
三、信息管理研究的主要派别 | 第12-14页 |
第三节 公共服务文献综述 | 第14-15页 |
一、公共服务的内涵 | 第14页 |
二、公共服务的提供 | 第14-15页 |
第四节 实施与应用 | 第15-19页 |
一、社区公共服务实践在国外的研究介绍 | 第15-16页 |
二、国外信息管理的实施概况 | 第16页 |
三、信息时代我国政府治理的变化 | 第16-17页 |
四、信息管理条件下我国公共服务的实施 | 第17-19页 |
第三章 不确定性的治理:南码头路街道“三个实有”的案例分析 | 第19-31页 |
第一节 “三个实有”工作开展背景 | 第19-20页 |
第二节 南码头路街道“三个实有”工作开展历程 | 第20-23页 |
一、南码头路街道概况 | 第20页 |
二、建设历程 | 第20-23页 |
第三节 效用与初步应用 | 第23-25页 |
第四节 目前工作开展现状 | 第25-28页 |
一、工作交流情况 | 第25-26页 |
二、“三个实有”目前的工作措施 | 第26页 |
三、工作进展情况 | 第26-27页 |
四、面上推广 | 第27-28页 |
第五节 南码头路街道“三个实有”工作的动力分析 | 第28-31页 |
一、价值认同 | 第28页 |
二、政绩驱动 | 第28-29页 |
三、观念之争 | 第29-30页 |
四、核心团队凝聚力 | 第30-31页 |
第四章 讨论与评价 | 第31-40页 |
第一节 “三个实有”:制度创新抑或“新瓶旧酒”? | 第31-32页 |
第二节 “三个实有”的运作绩效考察 | 第32-37页 |
一、机制缺陷 | 第33页 |
二、制约因素 | 第33-37页 |
第三节 “三个实有”平台应用的可持续性与可推广性 | 第37-40页 |
一、应用现状 | 第37-38页 |
二、使用反馈 | 第38-39页 |
三、简要评价 | 第39-40页 |
第五章 对策和建议 | 第40-44页 |
第一节 改善风险社会信息管理的外部环境 | 第40-42页 |
一、将信息管理上升到现代社会基层治理重要手段的高度 | 第40-41页 |
二、大力推动风险社会信息管理的基层实验与顶层设计 | 第41页 |
三、建立跨部门的信息共享机制 | 第41-42页 |
第二节 完善风险社会信息管理的内部运转 | 第42-44页 |
一、进一步寻求信息管理辅助风险治理的结合点 | 第42-43页 |
二、创新技术手段,提升风险社会信息管理的有效性 | 第43页 |
三、设计和完善运转机制,规避制度性风险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