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9-13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9-11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1.2.2.1 土地供给方面的研究 | 第11页 |
1.2.2.2 土地宏观调控方面研究 | 第11-12页 |
1.2.2.3 土地利用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方面研究 | 第12-13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2 理论研究 | 第15-18页 |
2.1 土地供需理论 | 第15-16页 |
2.1.1 土地供给理论 | 第15页 |
2.1.2 土地需求理论 | 第15-16页 |
2.2 土地资本理论 | 第16页 |
2.3 资源配置理论 | 第16-17页 |
2.4 产业结构与土地利用关系理论 | 第17-18页 |
3 土地供给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机制理论分析 | 第18-29页 |
3.1 土地供给调整产业结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 第18-23页 |
3.1.1 土地供给调整产业结构必要性分析 | 第18-21页 |
3.1.1.1 土地市场的不完全竞争性 | 第18-19页 |
3.1.1.2 土地资产外部性 | 第19-21页 |
3.1.2 土地供给调整产业结构可行性分析 | 第21-23页 |
3.1.2.1 我国土地公有制提供了制度保障 | 第21页 |
3.1.2.2 土地市场的建立和发展支撑了调控基础 | 第21-22页 |
3.1.2.3 土地供给政策拓宽了调控空间 | 第22页 |
3.1.2.4 土地垂直管理制度提供了行政保障 | 第22-23页 |
3.2 土地供给政策调整产业结构路径分析 | 第23-29页 |
3.2.1 土地供应总量 | 第23-24页 |
3.2.2 土地供应方式 | 第24-25页 |
3.2.3 土地供应结构 | 第25-26页 |
3.2.4 土地储备控制 | 第26-27页 |
3.2.5 土地供应时序 | 第27-29页 |
4 北京市土地供给调整产业结构实证研究 | 第29-47页 |
4.1 北京市土地供给与产业增长互动关系研究 | 第29-32页 |
4.2 北京市土地供给政策的产业导向分析 | 第32-38页 |
4.2.1 土地供给政策导向年度分析 | 第32-33页 |
4.2.2 各区县供地的产业导向分析 | 第33-35页 |
4.2.2.1 区位熵原理 | 第34页 |
4.2.2.2 北京市各区县土地供给区位熵计算 | 第34-35页 |
4.2.3 北京市各产业用地供应的空间洛伦茨曲线分析 | 第35-37页 |
4.2.3.1 洛伦兹曲线基本原理 | 第35-36页 |
4.2.3.2 土地供给空间洛伦兹曲线绘制 | 第36页 |
4.2.3.3 北京市土地供给空间洛伦兹曲线结果分析 | 第36页 |
4.2.3.4 北京市土地供给基尼系数分析 | 第36-37页 |
4.2.4 北京市各产业用地供应时序分析 | 第37-38页 |
4.3 土地供给政策空间导向分析 | 第38-41页 |
4.3.1 土地供给向新城及发展新区倾斜 | 第38-39页 |
4.3.2 产业用地供给向产业园区集聚 | 第39-40页 |
4.3.3 住宅用地供给向城市中心边缘区布局 | 第40-41页 |
4.4 土地供给调控制度绩效评价 | 第41-47页 |
4.4.1 评价指标体系确定 | 第41-42页 |
4.4.2 评价方法选择 | 第42-44页 |
4.4.2.1 建立主成分分析模型 | 第42-43页 |
4.4.2.2 进行主成分分析 | 第43-44页 |
4.4.2.3 单元评价分值计算 | 第44页 |
4.4.3 北京市土地供给调控制度绩效评价 | 第44-46页 |
4.4.3.1 主成分提取 | 第44页 |
4.3.3.2 主成分分析与权重确定 | 第44-45页 |
4.3.3.3 土地供给调控制度绩效综合评价 | 第45-46页 |
4.4.4 结果及分析 | 第46-47页 |
5 基于产业结构优化的土地供应模式构建 | 第47-51页 |
5.1 合理确定土地供给总量 | 第47页 |
5.2 把握土地供应计划的刚性与弹性 | 第47-48页 |
5.3 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适度耦合 | 第48-49页 |
5.4 建立土地市场动态监测系统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