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23页 |
1.1 小城镇污水处理概述 | 第9-13页 |
1.1.1 小城镇的概念 | 第9页 |
1.1.2 小城镇水污染现状 | 第9-10页 |
1.1.3 小城镇污水水质水量特征 | 第10-11页 |
1.1.4 小城镇污水处理工艺评述 | 第11-12页 |
1.1.5 小城镇污水处理主要问题 | 第12-13页 |
1.2 适用于山地小城镇污水处理技术 | 第13-20页 |
1.2.1 跌水曝气技术的应用 | 第13-16页 |
1.2.2 人工快渗技术(CRI)的应用 | 第16-20页 |
1.3 课题的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 第20-23页 |
1.3.1 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20页 |
1.3.2 课题研究目的 | 第20页 |
1.3.3 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20-23页 |
2 高峰场污水处理厂工艺选择 | 第23-33页 |
2.1 工程背景 | 第23-26页 |
2.1.1 工程建设必要性 | 第23-24页 |
2.1.2 工程服务范围 | 第24页 |
2.1.3 城镇概况 | 第24页 |
2.1.4 自然条件 | 第24-25页 |
2.1.5 给排水现状 | 第25-26页 |
2.2 设计水量水质 | 第26-30页 |
2.2.1 规划服务人口 | 第26页 |
2.2.2 水量预测 | 第26-28页 |
2.2.3 进出水水质确定 | 第28-29页 |
2.2.4 污水处理要求 | 第29-30页 |
2.3 工艺选择 | 第30-33页 |
2.3.1 山地小城镇污水处理工艺优选 | 第30-31页 |
2.3.2 WAMCR 组合工艺特点及适用条件分析 | 第31-32页 |
2.3.3 工艺比选结果 | 第32-33页 |
3 高峰场污水处理厂组合工艺设计 | 第33-47页 |
3.1 污水厂厂址选择 | 第33-34页 |
3.1.1 厂址选择原则 | 第33页 |
3.1.2 污水处理厂厂址选择确定 | 第33-34页 |
3.2 主要构筑物设计 | 第34-45页 |
3.2.1 格栅 | 第34-36页 |
3.2.2 厌氧生物反应池 | 第36-39页 |
3.2.3 自然跌水曝气池 | 第39-40页 |
3.2.4 改良人工快渗系统 | 第40-43页 |
3.2.5 紫外光杀菌装置 | 第43-44页 |
3.2.6 计量槽 | 第44-45页 |
3.3 尾水排放与污泥处置设计 | 第45-47页 |
3.3.1 尾水排放设计 | 第45页 |
3.3.2 污泥处置设计 | 第45-47页 |
4 组合工艺实际运行效果研究 | 第47-59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7-48页 |
4.1.1 研究材料 | 第47页 |
4.1.2 测试方法 | 第47-48页 |
4.2 进水水质水量分析 | 第48-50页 |
4.2.1 进水水量变化情况分析 | 第48页 |
4.2.2 进水水质变化情况分析 | 第48-50页 |
4.3 组合工艺运行效果分析 | 第50-59页 |
4.3.1 系统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研究 | 第50-53页 |
4.3.2 温度对系统净化效果的影响及相关性分析 | 第53-55页 |
4.3.3 快渗系统污染物进水负荷与出水浓度的关系 | 第55-56页 |
4.3.4 快渗系统各污染物进水负荷与去除负荷的关系 | 第56-59页 |
5 运行维护与效益分析 | 第59-63页 |
5.1 污水厂运行维护设计 | 第59-60页 |
5.1.1 自然跌水曝气装置的运行维护 | 第59页 |
5.1.2 改良人工快渗系统的运行维护 | 第59-60页 |
5.2 环境效益分析 | 第60-61页 |
5.3 经济效益分析 | 第61-63页 |
6 结论与建议 | 第63-65页 |
致谢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