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引言 | 第7-12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1.2 相关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 | 第10页 |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0-12页 |
1.4.1 文献研究法 | 第10页 |
1.4.2 实证分析方法 | 第10-11页 |
1.4.3 系统分析方法 | 第11-12页 |
第2章 精神病社区康复的理论基础 | 第12-18页 |
2.1 社区康复的概念 | 第12-13页 |
2.2 社区精神康复工作的概况和发展 | 第13-14页 |
2.3 精神疾病患者社区康复的主要特点 | 第14页 |
2.4 精神疾病患者社区康复的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2.4.1 躯体症状的康复 | 第14页 |
2.4.2 心理障碍的康复 | 第14页 |
2.4.3 职业能力的康复 | 第14-15页 |
2.4.4 社会能力的康复 | 第15页 |
2.5 精神疾病患者社区康复的主要形式 | 第15-16页 |
2.5.1 以监护小组为主体开展家庭康复 | 第15页 |
2.5.2 以街道等单位建立的福利性组织从事机构康复 | 第15页 |
2.5.3 以恢复工作能力而实现职业康复 | 第15-16页 |
2.6 精神疾病患者社区康复的优势 | 第16-18页 |
2.6.1 减少社会化功能的障碍或丧失 | 第16页 |
2.6.2 最大限度地保障精神康复者的各项权利 | 第16页 |
2.6.3 支持精神康复者在社区作出适当贡献和发挥一定作用 | 第16页 |
2.6.4 缓解医院精神卫生工作者人员不足的压力 | 第16-17页 |
2.6.5 减轻家庭和社会的经济负担 | 第17-18页 |
第3章 国内外精神疾病患者社区康复的主要模式和做法 | 第18-22页 |
3.1 美国社区康复模式 | 第18-19页 |
3.2 意大利社区康复模式 | 第19页 |
3.3 英国社区康复模式 | 第19-20页 |
3.4 澳大利亚社区康复模式 | 第20页 |
3.5 我国香港社区康复模式 | 第20-22页 |
第4章 我国精神疾病患者社区康复的改革:以北京M区为例 | 第22-39页 |
4.1 我国精神康复工作的发展概况 | 第22-23页 |
4.2 北京市M区在社区精神康复工作上的有益尝试 | 第23-39页 |
4.2.1 成立机构,建设队伍,政策支持 | 第24-26页 |
4.2.2 探索建设M区精神卫生防治院为网络一级机构的医院社区一体化 | 第26-30页 |
4.2.3 二级机构——社区精神卫生分中心 | 第30-33页 |
4.2.4 三级机构——在多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社区康复站 | 第33-37页 |
4.2.5 有关M区精神康复工作模式的思考 | 第37-39页 |
第5章 精神疾病患者社区康复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 | 第39-46页 |
5.1 精神疾病患者社区康复存在的问题 | 第39-41页 |
5.1.1 全社会普遍缺乏精神卫生知识 | 第39页 |
5.1.2 多部门参与的精神康复体系尚未完全建立 | 第39-40页 |
5.1.3 精神疾病患者的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 | 第40页 |
5.1.4 精神卫生资源严重不足,精神科专业工作者匮乏,提供服务的能力有限 | 第40-41页 |
5.1.5 社区康复和中间病房都需要资金和场地的支持 | 第41页 |
5.2 改进精神疾病患者社区康复问题的对策 | 第41-46页 |
5.2.1 加强政府领导,保障财政投入 | 第41-42页 |
5.2.2 鼓励社会参与,建立多专业合作团队,提供专业支持 | 第42-43页 |
5.2.3 健全网络,落实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的预防和社区康复功能 | 第43页 |
5.2.4 构建社区“精防”网络,强化家庭支持体系 | 第43-44页 |
5.2.5 兴办社区康复之家,促进患者康复 | 第44页 |
5.2.6 推动精神卫生立法,兴办院外康复机构、庇护工厂 | 第44-46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