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7-10页 |
1 绪论 | 第10-20页 |
1.1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高速铁路发展概况 | 第10-12页 |
1.2.1 国外高速铁路的发展概况 | 第10-11页 |
1.2.2 国内高速铁路的发展概况 | 第11-12页 |
1.3 高速铁路桥梁特点及建造关键技术 | 第12-14页 |
1.4 车辆—结构相互作用的研究概况 | 第14-17页 |
1.4.1 车辆—桥梁相互作用的早期研究 | 第14-15页 |
1.4.2 车辆—桥梁相互作用的近代研究 | 第15-17页 |
1.5 地震作用下车辆—结构相互作用的研究概况 | 第17-18页 |
1.6 既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18-19页 |
1.7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9-20页 |
2 高速列车-桥梁-桩土系统空间振动基本原理 | 第20-40页 |
2.1 引言 | 第20-21页 |
2.2 高速列车空间振动分析模型 | 第21-29页 |
2.2.1 高速列车振动的基本形式与假定 | 第21-22页 |
2.2.2 高速列车模型 | 第22-24页 |
2.2.3 高速列车运动方程 | 第24-29页 |
2.3 高速铁路桥梁空间振动分析模型 | 第29-32页 |
2.3.1 桥梁动力分析模型 | 第29-31页 |
2.3.2 桥梁运动方程 | 第31-32页 |
2.4 地震作用下车桥耦合振动方程及求解方法 | 第32-35页 |
2.4.1 地震作用结构分析方法 | 第32页 |
2.4.2 地震作用下车桥耦合振动方程 | 第32-33页 |
2.4.3 地震作用下车桥耦合振动方程的求解方法 | 第33-35页 |
2.5 桩-土-结构动力计算模型 | 第35-39页 |
2.5.1 桩-土动力计算模型 | 第35-36页 |
2.5.2 桩-土相互作用分析方法 | 第36-38页 |
2.5.3 桩-土-结构体系运动方程 | 第38-39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3 地震作用下高速铁路连续梁桥振动分析 | 第40-53页 |
3.1 引言 | 第40页 |
3.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40-44页 |
3.2.1 工程概况 | 第40-41页 |
3.2.2 单元选择 | 第41-42页 |
3.2.3 桥梁自振特性计算及分析 | 第42-44页 |
3.3 计算参数的选取 | 第44-49页 |
3.3.1 车辆的计算参数 | 第44-46页 |
3.3.2 轨道不平顺 | 第46-48页 |
3.3.3 地震波的输入 | 第48-49页 |
3.4 有限元模型的验证 | 第49-50页 |
3.5 地震作用下车桥系统的动力响应分析 | 第50-51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4 地震作用下高速列车-桥梁耦合振动影响因素分析 | 第53-85页 |
4.1 引言 | 第53页 |
4.2 行车速度对连续梁桥动力响应的影响 | 第53-59页 |
4.2.1 无地震作用时行车速度对桥梁动力响应的影响 | 第53-55页 |
4.2.2 地震作用时行车速度对桥梁动力响应的影响 | 第55-58页 |
4.2.3 不同地震波对桥梁动力响应影响的比较 | 第58-59页 |
4.3 桩土作用对桥梁动力响应的影响 | 第59-66页 |
4.4 不同地震波强度对桥梁动力响应的影响 | 第66-69页 |
4.5 不同场地条件对桥梁动力响应的影响 | 第69-74页 |
4.6 不同墩高对桥梁动力响应的影响 | 第74-78页 |
4.7 地震作用下桥梁弹塑性响应分析 | 第78-83页 |
4.7.1 材料本构模型的选取 | 第78-80页 |
4.7.2 桥墩截面弯矩-曲率分析 | 第80-81页 |
4.7.3 弹塑性分析结果 | 第81-83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85-87页 |
5.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85页 |
5.2 展望 | 第85-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项目情况 | 第92-93页 |
致谢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