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8-10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0-15页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 第13-15页 |
1.3.1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图 | 第13-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第2章 县域经济发展的概念及基础理论 | 第15-17页 |
2.1 县域经济发展的概念及特征 | 第15-16页 |
2.1.1 县域经济的概念 | 第15页 |
2.1.2 县域经济发展的特征 | 第15-16页 |
2.2 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理论 | 第16-17页 |
2.2.1 产业布局理论 | 第16页 |
2.2.2 城镇化理论 | 第16页 |
2.2.3 县域经济“亚核心”发展理论 | 第16页 |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6-17页 |
第3章 国内外县域经济发展的经验借鉴及启示 | 第17-28页 |
3.1 国外县域经济发展的经验借鉴 | 第17-20页 |
3.1.1 韩国的“新村运动” | 第17-18页 |
3.1.2 日本的“新农村建设” | 第18页 |
3.1.3 德国的“绿色农业” | 第18-19页 |
3.1.4 美国的“立法援助” | 第19-20页 |
3.2 国内县域经济发展的经验借鉴 | 第20-26页 |
3.2.1 晋江发展外向型主导县域经济的经验借鉴 | 第20-23页 |
3.2.2 “江、浙”地区发展县域旅游经济的成功经验借鉴 | 第23-26页 |
3.3 国内外县域经济发展的启示 | 第26-28页 |
3.3.1 发挥政府和民众的力量 | 第26页 |
3.3.2 以市场为导向 | 第26-27页 |
3.3.3 以改革和制度创新为动力 | 第27页 |
3.3.4 以培植优势产业集群为特点 | 第27-28页 |
第4章 牡丹江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优势分析 | 第28-37页 |
4.1 牡丹江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 第28-34页 |
4.1.1 农业生产有序推进,第一产业平缓发展 | 第29-30页 |
4.1.2 工业生产持续高速,支柱产业支撑强劲 | 第30页 |
4.1.3 消费需求增势平稳,消费品零售业拉动力增强 | 第30-31页 |
4.1.4 招商引资持续增加,项目建设稳步推进 | 第31-32页 |
4.1.5 现代服务业发展稳定,产业层次不断提升 | 第32-33页 |
4.1.6 财政收支稳定增长,就业增加收入提升 | 第33页 |
4.1.7 消费价格增势平稳,工业品价格低速徘徊 | 第33-34页 |
4.2 牡丹江地区县域经济发展优势分析 | 第34-37页 |
4.2.1 区位比较优越 | 第34页 |
4.2.2 资源比较丰富 | 第34-35页 |
4.2.3 生态环境优良 | 第35页 |
4.2.4 历史文化悠久 | 第35-36页 |
4.2.5 产业基础较好 | 第36-37页 |
第5章 牡丹江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 第37-41页 |
5.1 牡丹江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37-38页 |
5.1.1 观念不更新,束缚了县域经济发展 | 第37页 |
5.1.2 特色不突出,滞缓了县域经济发展 | 第37页 |
5.1.3 投入不到位,影响了县域经济发展 | 第37-38页 |
5.1.4 基础根基浅,限制了县域经济发展 | 第38页 |
5.2 牡丹江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 第38-41页 |
5.2.1 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 | 第38页 |
5.2.2 对外贸易结构发展方式粗放 | 第38-40页 |
5.2.3 中小企业融资难 | 第40-41页 |
第6章 牡丹江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对策及建议 | 第41-47页 |
6.1 以解放思想为先导,推动牡丹江地区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 第41页 |
6.2 强化龙头企业和农民市场主体地位,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 | 第41-42页 |
6.3 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推动牡丹江地区县域经济发展 | 第42-43页 |
6.4 发挥项目的支撑和聚合作用,倾力发展项目经济 | 第43页 |
6.5 加快县域间经济的协作发展 | 第43-44页 |
6.6 改善县域经济发展环境 | 第44-47页 |
第7章 结论 | 第47-48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47页 |
7.2 不足与展望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