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盆地北缘西段鄂博梁构造带成藏动力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目录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4页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7页 |
1.2 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7-9页 |
1.2.1 异常压力的成因探讨 | 第8页 |
1.2.2 流体动力研究现状 | 第8-9页 |
1.2.3 油气成藏机理研究现状 | 第9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9-10页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0-11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0-11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1.5 主要的工作量 | 第11-13页 |
1.6 取得的主要认识 | 第13-14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及油气地质条件 | 第14-24页 |
2.1 盆地地层 | 第14-16页 |
2.1.1 中生代地层 | 第14-15页 |
2.1.2 新生代地层 | 第15-16页 |
2.2 柴北缘西段生储盖特征 | 第16-18页 |
2.2.1 烃源岩特征 | 第16-17页 |
2.2.2 储集层特征 | 第17-18页 |
2.2.3 盖层和储盖组合特征 | 第18页 |
2.3 柴北缘西段野外地质考察 | 第18-23页 |
2.3.1 鄂博梁构造带 | 第19页 |
2.3.2 鱼卡剖面 | 第19-20页 |
2.3.3 结绿素剖面 | 第20-21页 |
2.3.4 路乐河剖面 | 第21页 |
2.3.5 红山宽剖面 | 第21-23页 |
2.3.6 柏树山剖面 | 第23页 |
2.4 总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异常压力的成因分析 | 第24-46页 |
3.1 泥岩欠压实作用 | 第24-37页 |
3.1.1 现今异常地层压力的分布特征 | 第24-26页 |
3.1.2 压实规律研究 | 第26-32页 |
3.1.3 最大埋深时期的过剩压力分布特征 | 第32-37页 |
3.2 水热增压研究 | 第37-38页 |
3.3 生烃作用引起的异常压力研究 | 第38-40页 |
3.4 构造挤压研究 | 第40-41页 |
3.5 超压传递增压研究 | 第41-45页 |
3.5.1 鄂博梁传递增压机制 | 第43页 |
3.5.2 伊克雅乌汝构造带传递增压机制 | 第43页 |
3.5.3 冷湖地区超压传递机制 | 第43-45页 |
3.6 总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流体动力演化及其对油气运聚影响 | 第46-70页 |
4.1 盆地数值模拟方法 | 第46页 |
4.2 数值模拟参数准备 | 第46-51页 |
4.2.1 模拟阶段的划分以及模拟井网 | 第46-47页 |
4.2.2 压实系数 | 第47页 |
4.2.3 孔隙度-渗透率的关系 | 第47-49页 |
4.2.4 地表孔隙度 | 第49-50页 |
4.2.5 颗粒密度 | 第50页 |
4.2.6 剥蚀厚度 | 第50页 |
4.2.7 其他参数 | 第50-51页 |
4.3 模拟数据误差分析 | 第51页 |
4.4 源、储过剩压力差平面展布及有利排烃区 | 第51-57页 |
4.5 气势特征 | 第57-65页 |
4.5.1 流体势的计算 | 第57-58页 |
4.5.2 放大的气势(Ug)的分布 | 第58-62页 |
4.5.3 流线的分布与演化及运聚系统划分 | 第62-65页 |
4.6 流体动力分布与演化对油气运移、成藏的影响 | 第65-68页 |
4.6.1 上新世中期油气优势运移、成藏区 | 第66-68页 |
4.6.2 上新世末期油气优势运移、成藏区 | 第68页 |
4.6.3 上新世末至今油气优势运移、成藏区 | 第68页 |
4.7 总结 | 第68-70页 |
结论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