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7-10页 |
1 绪论 | 第10-24页 |
1.1 历史背景 | 第10-11页 |
1.2 问题的提出 | 第11-15页 |
1.2.1 安置小区户型特点 | 第11-13页 |
1.2.2 安置房结构体系的选择 | 第13-14页 |
1.2.3 研究对象 | 第14-15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1.3.1 异形柱截面承载力的研究 | 第15-17页 |
1.3.2 异形柱轴压比的研究 | 第17页 |
1.3.3 异形柱框架节点的研究 | 第17-18页 |
1.3.4 异形柱结构体系的研究 | 第18-20页 |
1.3.5 异形柱结构的工程应用 | 第20页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0-22页 |
1.4.1 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20-21页 |
1.4.2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2-24页 |
2 薄壁柱-异形柱框架结构基于承载力的可行性研究 | 第24-41页 |
2.1 薄壁柱-异形柱框架结构平面特征 | 第24-26页 |
2.1.1 形成薄壁柱的关键因素 | 第24-25页 |
2.1.2 薄壁柱-异形柱的结构特点 | 第25-26页 |
2.2 有限元模型 | 第26-28页 |
2.2.1 PKPM软件介绍 | 第26页 |
2.2.2 材料及荷载 | 第26-28页 |
2.3 薄壁柱-异形柱框架结构承载力的可行性研究 | 第28-39页 |
2.3.1 采用底部矩形柱上部异形柱的讨论 | 第28-29页 |
2.3.2 薄壁柱-异形柱框架结构抗震等级的敏感分析 | 第29-32页 |
2.3.3 底部矩形柱的转换效果 | 第32-35页 |
2.3.4 标准层在楼层组装中对结构承载力的影响 | 第35-36页 |
2.3.5 结构延性的重要指标轴压比的分析 | 第36-38页 |
2.3.6 结构受剪承载力的重要指标剪跨比的分析 | 第38-39页 |
2.4 小结 | 第39-41页 |
3 薄壁柱-异形柱框架结构基于位移的可行性研究 | 第41-48页 |
3.1 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 | 第41-42页 |
3.2 薄壁柱-异形柱框架结构侧移的抗震等级敏感分析 | 第42-44页 |
3.3 悬挑结构对结构的周期比和位移比的影响 | 第44-46页 |
3.4 小结 | 第46-48页 |
4 弹性理论框架结构的内力及位移 | 第48-63页 |
4.1 框架结构的内力计算 | 第48页 |
4.2 计算模型 | 第48-49页 |
4.2.1 计算单元 | 第48页 |
4.2.2 截面的惯性矩 | 第48-49页 |
4.3 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分层法 | 第49-50页 |
4.3.1 基本假定 | 第49-50页 |
4.3.2 分层法原理 | 第50页 |
4.4 水平荷载作用下的D值法 | 第50-56页 |
4.4.1 基本假定 | 第50-51页 |
4.4.2 D值法计算水平剪力 | 第51-53页 |
4.4.3 D值法计算水平剪力的修正 | 第53-54页 |
4.4.4 水平地震剪力的计算 | 第54-56页 |
4.5 考虑异形柱组合截面的结构承载力变化 | 第56-61页 |
4.5.1 组合截面的肢强系数和整体性系数 | 第56-58页 |
4.5.2 组合截面为墙时薄壁柱-异形柱框架结构内力的讨论 | 第58-61页 |
4.6 框架结构侧移及限值 | 第61-62页 |
4.6.1 侧移的近似计算 | 第61页 |
4.6.2 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 | 第61-62页 |
4.7 小结 | 第62-63页 |
5 柱构件的截面承载力 | 第63-77页 |
5.1 异形柱截面的几何特性 | 第63页 |
5.2 基本假定 | 第63-64页 |
5.3 异形柱正截面承载力 | 第64-66页 |
5.3.1 压弯受力状态下柱截面的受力性能和破坏机理 | 第64-65页 |
5.3.2 正截面承载力计算的力学模型 | 第65页 |
5.3.3 异形柱正截面承载力的设计原理 | 第65-66页 |
5.4 异形柱单向压弯下的正截面承载力 | 第66-70页 |
5.4.1 单向偏心受压T形截面的规范公式计算方法 | 第66-69页 |
5.4.2 十形、⊥形截面承载力计算 | 第69-70页 |
5.5 异形柱双向压弯下的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 第70-76页 |
5.5.1 等效载力直接设计法 | 第71-73页 |
5.5.2 异形柱双向压弯下正截面承载力的有限元计算方法 | 第73-76页 |
5.6 小结 | 第76-77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7-81页 |
6.1 主要工作 | 第77页 |
6.2 主要结论 | 第77-79页 |
6.3 创新点 | 第79-80页 |
6.4 展望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6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6-87页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