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符号说明 | 第10-11页 |
1. 前言 | 第11-12页 |
2. 资料与方法 | 第12-15页 |
2.1 一般资料 | 第12页 |
2.2 方法 | 第12-15页 |
3. 结果 | 第15-28页 |
3.1 患者一般资料 | 第15页 |
3.2 A组患者BIS值的变化 | 第15-16页 |
3.3 B组患者BIS值的变化 | 第16页 |
3.4 患者采用Marsh药代动力学参数模拟的丙泊酚效应室浓度的变化 | 第16-17页 |
3.5 患者在不同浓度的丙泊酚效应室浓度时BIS值的变化 | 第17-18页 |
3.6 采用S型Emax模型对丙泊酚的效应室浓度与BIS的关系进行拟合 | 第18-19页 |
3.7 采用S型Emax模型拟合丙泊酚的效应室浓度与BIS剂量-效应曲线的最差、中等及最好拟合优度示例 | 第19-21页 |
3.8 采用S型Emax模型拟合丙泊酚的效应室浓度与BIS的剂量-效应曲线的相关参数 | 第21页 |
3.9 患者在不同浓度的丙泊酚效应室浓度时BSR值的变化 | 第21-23页 |
3.10 采用S型Emax模型对丙泊酚的效应室浓度与BSR的关系进行拟合 | 第23-24页 |
3.11 采用S型Emax模型拟合丙泊酚的效应室浓度与BSR的剂量-效应曲线的最差、中等及最好拟合优度示例 | 第24-27页 |
3.12 采用S型Emax模型拟合丙泊酚的效应室浓度与BSR的剂量-效应曲线的相关参数 | 第27页 |
3.13 两组患者C_(BSR10) | 第27-28页 |
4. 讨论 | 第28-33页 |
4.1 关于本实验方法部分的说明 | 第28页 |
4.2 丙泊酚药代动力学的选择 | 第28-29页 |
4.3 BIS在丙泊酚脑电效应监测中的价值 | 第29-30页 |
4.4 BSR在丙泊酚脑电效应监测中的价值 | 第30-31页 |
4.5 瑞芬太尼对脑电效应的影响 | 第31-33页 |
5. 结论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8页 |
综述 | 第38-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