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1-15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理论意义 | 第12页 |
2、现实意义 | 第12页 |
(三)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文献研究法 | 第13页 |
2、问卷调查法 | 第13页 |
3、实证分析法 | 第13页 |
(五)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13-15页 |
1、研究角度创新 | 第13-14页 |
2、研究不足 | 第14-15页 |
一、相关概念、适用对象、法律依据 | 第15-20页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第15-18页 |
1、社区、矫正与社区矫正 | 第15-17页 |
2、农村城镇化与新型城镇化 | 第17-18页 |
(二)社区矫正的适用对象、法律依据 | 第18-20页 |
1、社区矫正的适用对象 | 第18页 |
2、目前司法行政机关开展社区矫正的法律依据 | 第18-20页 |
二、城镇化进程中社区矫正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0-22页 |
(一)社会福利 | 第20页 |
(二)刑罚人道主义 | 第20-21页 |
(三)标签理论 | 第21-22页 |
三、苏州市相城区社区矫正工作实践探索 | 第22-30页 |
(一)社区矫正实践背景 | 第22-23页 |
1、苏州市相城区农村城镇化推进 | 第22页 |
2、苏州市相城区农民市民化趋势 | 第22-23页 |
3、苏州市相城区居民居住社区化 | 第23页 |
(二)社区矫正实践环节 | 第23-27页 |
1、审前调查 | 第24-25页 |
2、社区服刑人员入矫衔接情况 | 第25页 |
3、社区服刑人员的日常管理情况 | 第25-26页 |
4、社区服刑人员解除社区矫正情况 | 第26-27页 |
(三)社区矫正实效 | 第27-30页 |
1、矫正对象素质明显提高 | 第27页 |
2、矫正对象家庭关系和睦发展 | 第27-28页 |
3、矫正对象所在社区互助氛围有所提高 | 第28-30页 |
四、苏州市相城区城镇化进程中社区矫正问题 | 第30-38页 |
(一)居民的参与率不高,不利于社区服刑人员再社会化 | 第30-31页 |
(二)居民法律意识淡薄,不利于社区矫正作用的发挥 | 第31页 |
(三)部门之间缺乏配合,各部门的协作有待加强 | 第31-32页 |
(四)矫正手段过于粗糙,操作有待细化、完善 | 第32-34页 |
(五)社区矫正资源匮乏,需培植相关社会组织 | 第34-35页 |
(六)社区工作人员不足,需招聘专业化人员 | 第35-36页 |
(七)从立法上来看,社区矫正配套立法不全 | 第36-38页 |
1、社区矫正教育、公益劳动内容规定不详细 | 第36-37页 |
2、执法职权模糊,角色定位尴尬不明确 | 第37-38页 |
五、苏州市相城区社区矫正问题产生的原因 | 第38-41页 |
(一)城镇化打破“熟人”关系,挑战矫正资源的整合 | 第38页 |
(二)农民市民化“隐私性”居住空间,降低社区居民深度交流 | 第38-39页 |
(三)社区治理意识还未觉醒 | 第39页 |
(四)法治思维未能进入矫正领域 | 第39-41页 |
六、城镇化进程中加强社区矫正的对策 | 第41-52页 |
(一)建立协调意识,加强与相关部门间的配合、协调机制 | 第41-42页 |
1、要加强相关部门间的沟通与协作 | 第41-42页 |
(二)加强手段整合,细化、完善社区矫正中教育、劳动内容、个案矫正、电子监控 | 第42-44页 |
1、从“个别化”社区矫正工作的具体运作角度 | 第42-43页 |
2、做好特殊群体——未成年的帮教工作 | 第43页 |
3、发挥社区矫正中电子监控手段的作用 | 第43-44页 |
(三)深入基层,提升群众的认可度、参与度 | 第44-45页 |
1、从继续加大社区矫正宣传力度的角度 | 第44-45页 |
(四)加强非政府组织发育,提高社区多元治理主体在矫正中的功能 | 第45-47页 |
1、从加强社区矫正的社会基础的角度 | 第45-46页 |
2、加大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力度 | 第46页 |
3、健全社会组织的管理 | 第46-47页 |
(五)完善矫正队伍,提升矫正质量 | 第47-48页 |
1、从队伍构建角度方面 | 第47页 |
2、队伍素质的要求角度 | 第47-48页 |
(六)落实法治思维精神,促进社区矫正立法速度 | 第48-52页 |
1、从健全社区矫正法律体系角度 | 第48-49页 |
2、要厘定强制性措施角度 | 第49页 |
3、分级管理需要详细规定 | 第49-50页 |
4、要重视调查评估的作用 | 第50-52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附录一 | 第56-58页 |
附录二 | 第58-60页 |
附录三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