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急性期反应 | 第9页 |
1.2 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家族 | 第9-13页 |
1.2.1 SAA蛋白的结构 | 第10-12页 |
1.2.2 SAA表达和诱导 | 第12-13页 |
1.3 SAA与疾病的相关性 | 第13-15页 |
1.3.1 A-SAA的免疫相关功能 | 第14页 |
1.3.2 A-SAA的脂质相关功能 | 第14-15页 |
1.3.3 A-SAA的抗炎作用 | 第15页 |
1.4 SAA1蛋白 | 第15-16页 |
1.5 ELISA免疫检测方法 | 第16页 |
1.6 比浊检测法 | 第16页 |
1.7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原核表达载体pET-28a-SAA1的构建 | 第18-28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8-20页 |
2.1.1 仪器及药品 | 第18-19页 |
2.1.2 试剂 | 第19-20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0-24页 |
2.2.1 引物设计 | 第20-21页 |
2.2.2 目的片段SAA1与pET-28a连接及转化DH5α | 第21-23页 |
2.2.3 重组表达载体的鉴定 | 第23-24页 |
2.3 实验结果 | 第24-27页 |
2.3.1 质粒提取鉴定 | 第24-25页 |
2.3.2 重组载体pET-28a-SAA1鉴定结果 | 第25-27页 |
2.4 讨论 | 第27页 |
2.5 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人血清淀粉样蛋白A1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及纯化 | 第28-42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28-31页 |
3.1.1 仪器及药品 | 第28-29页 |
3.1.2 试剂 | 第29-31页 |
3.2 实验内容 | 第31-36页 |
3.2.1 重组质粒pET-28a-SAA1转化至表达菌BL21(DE3) | 第31-32页 |
3.2.2 SAA1蛋白的表达 | 第32-34页 |
3.2.3 SAA1蛋白表达条件的优化及纯化 | 第34-36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36-41页 |
3.3.1 SAA1蛋白的表达 | 第36-37页 |
3.3.2 SAA1蛋白表达条件的优化 | 第37-40页 |
3.3.3 SAA1蛋白的纯化 | 第40页 |
3.3.4 SAA1蛋白浓度测定 | 第40-41页 |
3.4 讨论 | 第41页 |
3.5 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人血清淀粉样蛋白A1 ELISA免疫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42-54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42-43页 |
4.1.1 仪器及药品 | 第42页 |
4.1.2 试剂 | 第42-43页 |
4.2 实验内容 | 第43-46页 |
4.2.1 双抗夹心ELISA方法的检测过程 | 第43页 |
4.2.2 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抗体 | 第43页 |
4.2.3 SAA1包被抗体与酶标抗体最佳使用浓度的确定 | 第43-44页 |
4.2.4 SAA1抗原的确定 | 第44页 |
4.2.5 包被缓冲液的确定 | 第44页 |
4.2.6 最佳包被条件的确定 | 第44页 |
4.2.7 封闭剂种类的选择 | 第44页 |
4.2.8 最佳封闭时间的确定 | 第44-45页 |
4.2.9 待检品作用时间的确定 | 第45页 |
4.2.10 酶标单抗最佳作用时间的摸索 | 第45页 |
4.2.11 ELISA标准曲线建立 | 第45页 |
4.2.12 双抗夹心ELISA免疫检测方法性能评估 | 第45-46页 |
4.3 实验结果 | 第46-52页 |
4.3.1 SAA1包被抗体与酶标抗体最佳使用浓度的确定 | 第46页 |
4.3.2 SAA1抗原的确定 | 第46-47页 |
4.3.3 包被缓冲液的确定 | 第47页 |
4.3.4 最佳包被条件的确定 | 第47页 |
4.3.5 封闭剂种类的选择 | 第47-48页 |
4.3.6 最佳封闭时间的确定 | 第48页 |
4.3.7 待检品作用时间的确定 | 第48页 |
4.3.8 酶标单抗最佳作用时间的摸索 | 第48-49页 |
4.3.9 ELISA标准曲线建立 | 第49页 |
4.3.10 双抗夹心ELISA免疫检测方法性能评估 | 第49-52页 |
4.4 讨论 | 第52页 |
4.5 小结 | 第52-54页 |
第五章 SAA1免疫比浊检测方法学的建立 | 第54-59页 |
5.1 实验材料 | 第54页 |
5.1.1 仪器及药品 | 第54页 |
5.1.2 试剂 | 第54页 |
5.2 实验内容 | 第54-55页 |
5.2.1 SAA1单抗与PEG微球偶联 | 第54-55页 |
5.2.2 免疫比浊法的检测过程 | 第55页 |
5.2.3 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55页 |
5.2.4 特异性试验 | 第55页 |
5.2.5 加标回收试验 | 第55页 |
5.2.6 与市售产品对比 | 第55页 |
5.3 实验结果 | 第55-57页 |
5.3.1 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55-56页 |
5.3.2 特异性试验 | 第56页 |
5.3.3 加标回收试验 | 第56-57页 |
5.3.4 与市售产品对比 | 第57页 |
5.4 讨论 | 第57-58页 |
5.5 小结 | 第58-59页 |
结论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