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频率电针治疗腹型肥胖的临床观察
摘要 | 第6-8页 |
Absract | 第8-12页 |
缩略词表 | 第13-14页 |
前言 | 第14-16页 |
临床研究 | 第16-27页 |
1.临床资料 | 第16-18页 |
1.1 一般资料 | 第16页 |
1.2 诊断标准 | 第16-17页 |
1.2.1 成人标准体重与测定 | 第16-17页 |
1.2.2 体重指数标准与测定 | 第17页 |
1.2.3 腹型肥胖判定标准 | 第17页 |
1.3 腰、腹围的测定 | 第17页 |
1.4 纳入标准 | 第17-18页 |
1.5 排除标准 | 第18页 |
1.6 试验病例的终止 | 第18页 |
2.本临床观察取穴 | 第18-19页 |
3.治疗方法 | 第19-20页 |
3.1 针刺及接电针方法 | 第19页 |
3.2 治疗中意外及治疗后处理 | 第19页 |
3.3 治疗期间饮食运动指导 | 第19-20页 |
4.观察指标 | 第20页 |
5.观察方法 | 第20页 |
6.疗效评价标准 | 第20-21页 |
7.统计学方法 | 第21页 |
8.结果 | 第21-26页 |
8.1 两种不同频率电针治疗后两组疗效比较 | 第21页 |
8.2 两种不同频率电针治疗后各组组内指标比较 | 第21-22页 |
8.3 两种不同频率电针治疗后体重差比较 | 第22-23页 |
8.4 两种不同频率电针治疗后平均体重指数比较 | 第23-24页 |
8.5 两种不同频率电针治疗后腰围差比较 | 第24-25页 |
8.6 两种不同频率电针治疗后腹围差比较 | 第25-26页 |
9.结果 | 第26-27页 |
讨论 | 第27-42页 |
1.中医学对肥胖症的认识 | 第27-30页 |
1.1 肥胖症的病因病机 | 第27-28页 |
1.1.1 饮食不当 | 第27页 |
1.1.2 久卧久坐 | 第27页 |
1.1.3 先天禀赋体质 | 第27页 |
1.1.4 脾胃功能失常 | 第27-28页 |
1.1.5 肾气不足 | 第28页 |
1.1.6 气血阴阳失调 | 第28页 |
1.2 肥胖症中医治则的理论依据 | 第28-30页 |
1.2.1 从水论治 | 第28页 |
1.2.2 从脾胃论治 | 第28-29页 |
1.2.3 从肝论治 | 第29-30页 |
2.现代医学对肥胖症的研究 | 第30-32页 |
3.针灸减肥的优势 | 第32页 |
4.针刺腹部穴位加电针治疗腹型肥胖的理论依据 | 第32-37页 |
4.1 组穴及证型分型 | 第32-34页 |
4.1.1 针刺减肥临床常用取穴方法 | 第32-33页 |
4.1.2 临床肥胖常用证型分型 | 第33-34页 |
4.1.3 本临床观察应用的穴位 | 第34页 |
4.2 本临床观察取穴的理论分析 | 第34-37页 |
5.腹部减肥常规穴位的现代研究 | 第37-38页 |
6.腹部浅刺减肥的依据及临床观察 | 第38-39页 |
7.电针减肥的依据及临床观察 | 第39-42页 |
7.1 电针的不同频率对肥胖患者疗效的临床观察 | 第39-41页 |
7.2 强度不同的电针对肥胖大鼠效应的观察 | 第41-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8页 |
附录 综述 | 第48-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