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引言 | 第12-14页 |
技术路线图 | 第14-15页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第15-31页 |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25页 |
1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2 研究对象 | 第15-18页 |
2.1 受试者来源 | 第15页 |
2.2 单纯性肥胖诊断标准 | 第15-16页 |
2.3 单纯性肥胖患者标准 | 第16-17页 |
2.4 健康受试者标准 | 第17-18页 |
2.5 剔除与脱落标准 | 第18页 |
2.6 剔除、脱落病例的处理 | 第18页 |
2.7 试验病例的终止 | 第18页 |
3 治疗方案 | 第18-21页 |
3.1 按摩施术部位 | 第18-19页 |
3.2 按摩操作流程 | 第19-20页 |
3.3 治疗人员 | 第20页 |
3.4 治疗时间及疗程 | 第20页 |
3.5 按摩介质 | 第20-21页 |
4 资料采集 | 第21-22页 |
4.1 一般资料采集 | 第21-22页 |
4.2 临床相关资料收集 | 第22页 |
4.3 不良反应事件收集 | 第22页 |
5 临床效应评价指标 | 第22-23页 |
6 安全性评估 | 第23-24页 |
7 研究方法及质量控制 | 第24-25页 |
7.1 样本量计算及依据 | 第24页 |
7.2 盲法 | 第24页 |
7.3 伦理审查 | 第24页 |
7.4 临床注册 | 第24页 |
7.5 临床指标相关分析 | 第24-25页 |
研究结果 | 第25-31页 |
1 样本量情况 | 第25页 |
2 基线资料分析 | 第25-27页 |
2.1 按摩组与正常组基线人口统计学特征分析 | 第25-26页 |
2.2 按摩组与正常组基线期SF-36生活质量量表评分比较 | 第26-27页 |
2.3 按摩组与正常组基线期SDS、SAS评分比较 | 第27页 |
3 治疗结果分析 | 第27-30页 |
3.1 按摩组单纯性肥胖患者治疗前后肥胖指标比较 | 第27-29页 |
3.2 按摩组按摩治疗前后SF-36生活质量量表比较 | 第29-30页 |
4 小结 | 第30-31页 |
第二部分 按摩治疗单纯性肥胖患者脑功能连接网络响应特征 | 第31-46页 |
研究目的 | 第31页 |
研究方法 | 第31-33页 |
1 研究内容 | 第31页 |
2 研究对象 | 第31页 |
3 BOLD-fMRI数据采集 | 第31-32页 |
3.1 试验设备、地点与人员 | 第31页 |
3.2 试验前准备 | 第31-32页 |
3.3 扫描方案 | 第32页 |
3.4 技术参数 | 第32页 |
4 静息态LHA功能连接度分析方法 | 第32-33页 |
4.1 图像处理 | 第32-33页 |
4.2 计算功能连接 | 第33页 |
4.3 统计分析 | 第33页 |
研究结果 | 第33-46页 |
1 样本量情况 | 第33页 |
2 基线资料分析 | 第33页 |
3 研究结果分析 | 第33-44页 |
3.1 按摩组基线期与正常组LHA rs-fc的差异 | 第33-36页 |
3.2 按摩组按摩治疗6周后与正常组LHA rs-fc的差异 | 第36-38页 |
3.3 按摩组按摩治疗前与治疗后LHA rs-fc差异 | 第38-40页 |
3.4 按摩组按摩治疗后LHA rs-fc变化的差异与体重变化差异的回归分析 | 第40-42页 |
3.5 按摩组治疗后单纯性肥胖患者LHA rs-fc的变化与腰围变化差异的回归分析 | 第42-44页 |
4 小结 | 第44-46页 |
全文讨论 | 第46-58页 |
1. 单纯性肥胖的发病机制 | 第46-47页 |
1.1 祖国医学对肥胖的认识 | 第46-47页 |
2 以按摩手法为治疗单纯性肥胖方法的机制 | 第47-48页 |
3 临床研究方案的设计 | 第48-49页 |
3.1 选经依据 | 第48页 |
3.2 选穴依据 | 第48-49页 |
3.3 按摩手法选取依据 | 第49页 |
4 脂肪细胞与能量代谢平衡是单纯性肥胖发病机制的两大重点 | 第49-51页 |
5 静息态fMRI广泛应用于针刺、推拿效应的中枢机制研究 | 第51-52页 |
6 以LHA为种子点进行功能连接度分析的可行性 | 第52-53页 |
7 单纯性肥胖患者与正常人LHA rs-fc影响的差异 | 第53-56页 |
8 单纯性肥胖患者治疗前后LHA rs-fc影响的差异 | 第56-58页 |
结论 | 第58-59页 |
问题与展望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6页 |
附录一 缩略语表 | 第66-67页 |
附录二 综述 | 第67-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4页 |
附录三 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 | 第74-75页 |
附录四 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 | 第75-76页 |
附录五 SF-36生活质量量表 | 第76-80页 |
附录六 致谢 | 第80-81页 |
附录七 个人简介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