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1.1 稀土概述 | 第8页 |
1.2 稀土冶炼分离现状 | 第8-11页 |
1.2.1 溶剂萃取分离技术 | 第9页 |
1.2.2 溶剂萃取技术进展 | 第9-10页 |
1.2.3 重稀土分离现状 | 第10-11页 |
1.2.4 稀土萃取分离皂化研究现状 | 第11页 |
1.3 离子液体概述 | 第11-13页 |
1.3.1 功能化离子液体的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3.2 离子液体的应用 | 第12页 |
1.3.3 离子液体皂化技术 | 第12-13页 |
1.4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5 研究思路 | 第14-16页 |
第二章 实验 | 第16-23页 |
2.1 实验原料 | 第16页 |
2.2 实验试剂 | 第16-17页 |
2.3 实验仪器设备 | 第17-18页 |
2.4 CA12的离子液体皂化 | 第18-20页 |
2.3.1 CA12的离子液体皂化过程 | 第18-19页 |
2.3.2 皂化过程甲醇用量的影响 | 第19页 |
2.3.3 [N1888][CA12]的物理化学性质 | 第19-20页 |
2.3.4 [N1888][CA12]-煤油体系含水量 | 第20页 |
2.5 实验方法 | 第20-21页 |
2.5.1 稀土料液的配制 | 第20页 |
2.5.2 有机相配制 | 第20-21页 |
2.5.3 萃取实验 | 第21页 |
2.5.4 反萃取实验 | 第21页 |
2.5.5 萃取剂再生实验 | 第21页 |
2.6 分析方法 | 第21-23页 |
第三章 [N1888][CA12]萃取分离钇的研究 | 第23-37页 |
3.1 [N1888][CA12]-煤油体系萃取酸度的确定 | 第23-24页 |
3.2 [N1888][CA12]-煤油体系对混合稀土的萃取性能研究 | 第24-27页 |
3.3 [N1888][CA12]-煤油体系萃取机理研究 | 第27-31页 |
3.3.1 [N1888][CA12]浓度对[N1888][CA12]-煤油体系萃取率的影响 | 第27-29页 |
3.3.2 Cl-浓度对[N1888][CA12]-煤油体系萃取率的影响 | 第29-30页 |
3.3.3 [N1888][CA12]-煤油体系萃取前后红外光谱分析 | 第30-31页 |
3.4 [N1888][CA12]-煤油体系反萃取研究 | 第31-32页 |
3.5 [N1888][CA12]-煤油体系串级萃取实验 | 第32-3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四章 [N1888][CA12]-TBP-煤油体系研究 | 第37-49页 |
4.1 TBP浓度对[N1888][CA12]-TBP-煤油体系的影响 | 第37-40页 |
4.1.1 TBP浓度对粘度与分相时间的影响 | 第37-39页 |
4.1.2 TBP浓度对萃取率与萃取饱和容量的影响 | 第39-40页 |
4.2 萃取机理研究 | 第40-43页 |
4.3 水相酸度对两体系萃取率的影响 | 第43-44页 |
4.4 [N1888][CA12]浓度对两体系饱和萃取容量的影响 | 第44-45页 |
4.5 两体系对重稀土元素分离性能的研究 | 第45-46页 |
4.6 两体系反萃取性能的研究 | 第46-48页 |
4.6.1 反萃液酸度实验 | 第46-47页 |
4.6.2 水反萃取次数实验 | 第47-48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五章 [N1888][CA12]-煤油体系反萃再生研究 | 第49-60页 |
5.1 用水反萃过程 | 第50-51页 |
5.2 [N1888][CA12]-煤油体系再生试剂的遴选 | 第51-54页 |
5.3 静置时间对RE~(3+)移除率的影响 | 第54-55页 |
5.4 离心转速和过滤对RE~(3+)移除率的影响 | 第55-58页 |
5.5 循环实验 | 第58-59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