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噶尔西缘火成岩测井评价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0-13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页 |
1.2 区域概况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页 |
1.4 研究内容及思路 | 第11-13页 |
第2章 火成岩储层特征分析 | 第13-25页 |
2.1 地质特征 | 第13-18页 |
2.1.1 岩浆岩、火成岩、火山岩的区别 | 第13-15页 |
2.1.2 火成岩物质组成及结构构造 | 第15页 |
2.1.3 本区火成岩岩心特征 | 第15-18页 |
2.2 四性特征总结 | 第18-22页 |
2.2.1 岩性特征 | 第19页 |
2.2.2 物性特征 | 第19-21页 |
2.2.3 含油性特征 | 第21页 |
2.2.4 电性特征 | 第21-22页 |
2.3 四性关系分析 | 第22-25页 |
2.3.1 岩性-物性分析 | 第22-23页 |
2.3.2 含油性-物性分析 | 第23页 |
2.3.3 岩性-含油性分析 | 第23-24页 |
2.3.4 其他分析 | 第24-25页 |
第3章 火成岩岩性识别研究 | 第25-46页 |
3.1 火成岩的岩石学分类 | 第25-30页 |
3.1.1 国际地科联分类方案 | 第25-27页 |
3.1.2 国内分类方案 | 第27页 |
3.1.3 火山碎屑岩的分类方案 | 第27-29页 |
3.1.4 岩性识别预处理 | 第29-30页 |
3.2 交会图法 | 第30-33页 |
3.2.1 常规曲线交会 | 第31-32页 |
3.2.2 主成分交会 | 第32-33页 |
3.3 贝叶斯逐步判别分析法 | 第33-37页 |
3.3.1 方法原理 | 第33-36页 |
3.3.2 岩性识别结果 | 第36-37页 |
3.4 支持向量机法 | 第37-41页 |
3.4.1 方法原理 | 第37-39页 |
3.4.2 岩性识别结果 | 第39-41页 |
3.5 地层元素测井识别岩性 | 第41-45页 |
3.5.1 方法原理 | 第42页 |
3.5.2 岩性识别结果及分析 | 第42-44页 |
3.5.3 ECS结合电成像综合识别岩性 | 第44-45页 |
3.6 小结 | 第45-46页 |
第4章 火成岩储层参数定量计算研究 | 第46-71页 |
4.1 确定骨架参数 | 第46-49页 |
4.1.1 确定骨架中子值 | 第46-47页 |
4.1.2 确定骨架密度值 | 第47-48页 |
4.1.3 确定骨架声波时差值 | 第48-49页 |
4.1.4 综合确定骨架参数 | 第49页 |
4.2 计算孔隙度 | 第49-62页 |
4.2.1 确定三种测井孔隙度 | 第49-51页 |
4.2.2 确定有效孔隙度 | 第51-54页 |
4.2.3 确定裂缝孔隙度 | 第54-62页 |
4.3 计算饱和度 | 第62-66页 |
4.3.1 基于双孔隙度模型的双侧向迭代法 | 第62-64页 |
4.3.2 支持向量机法预测含水饱和度 | 第64-66页 |
4.4 估算渗透率 | 第66-71页 |
4.4.1 基岩渗透率 | 第66-67页 |
4.4.2 裂缝渗透率 | 第67-68页 |
4.4.3 裂缝张开度 | 第68-69页 |
4.4.4 支持向量机法预测渗透率 | 第69-71页 |
第5章 火成岩流体识别研究 | 第71-78页 |
5.1 交会图法 | 第71-73页 |
5.1.1 原始测井曲线交会 | 第71-72页 |
5.1.2 主成分交会 | 第72-73页 |
5.2 P1/2法 | 第73-74页 |
5.2.1 P1/2的由来 | 第73页 |
5.2.2 正态概率纸 | 第73-74页 |
5.2.3 处理过程及结果 | 第74页 |
5.3 支持向量机法识别流体 | 第74-76页 |
5.4 其他识别方法 | 第76-78页 |
第6章 结论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