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薯类作物病虫害论文--甘薯病虫害论文

广西甘薯病毒病的检测及2种病毒(SPFMV和SPLCV)的基因组序列分析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1 前言第11-22页
    1.1 甘薯生产情况第11-12页
    1.2 甘薯病毒病症状第12页
    1.3 国外报道的为害甘薯的病毒种类第12-14页
    1.4 中国报道的为害甘薯的病毒种类第14-15页
    1.5 甘薯病毒病的检测技术第15-18页
        1.5.1 目测法第15页
        1.5.2 指示植物嫁接检测法第15页
        1.5.3 电镜检测法第15-16页
        1.5.4 血清学检测法第16-17页
        1.5.5 分子生物学方法第17-18页
    1.6 甘薯羽状斑驳病毒第18-20页
    1.7 甘薯卷叶病毒第20-21页
    1.8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1-22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2-31页
    2.1 材料第22页
        2.1.1 广西甘薯病毒病样品的采集和保存第22页
        2.1.2 菌株和载体第22页
        2.1.3 酶及试剂第22页
        2.1.4 主要仪器设备及厂家第22页
        2.1.5 培养基第22页
    2.2 方法第22-31页
        2.2.1 广西甘薯病毒病田间调查方法第22-23页
        2.2.2 甘薯总RNA提取第23页
        2.2.3 cDNA合成第23页
        2.2.4 甘薯总DNA提取第23-24页
        2.2.5 引物设计与合成第24-26页
        2.2.6 PCR反应第26-27页
        2.2.7 快速扩增cDNA的5’RACE末端第27页
        2.2.8 快速扩增cDNA的3’-RACE末端第27-28页
        2.2.9 PCR产物的回收纯化第28页
        2.2.10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第28-29页
        2.2.11 连接第29页
        2.2.12 转化反应第29页
        2.2.13 菌落PCR签定第29页
        2.2.14 提取质粒第29-30页
        2.2.15 序列测定与分析第30-31页
3 结果与分析第31-52页
    3.1 广西甘薯病毒病的田间调查第31-32页
    3.2 广西甘薯病毒病的病毒检测第32-41页
        3.2.1 甘薯总RNA和总DNA的提取第32-33页
        3.2.2 广西甘薯病毒病的病毒种类检测第33-34页
        3.2.3 不同甘薯病毒的检出率及其分布情况第34-37页
        3.2.4 广西甘薯病毒复合侵染第37-41页
    3.3 SPFMV广西分离物全基因组序列测定与分析第41-46页
        3.3.1 SPFMV广西分离物全基因组序列克隆第41-43页
        3.3.2 SPFMV不同分离物的一致性比较分析第43-44页
        3.3.3 构建SPFMV的系统进化树第44-46页
    3.4 SPLCV广西分离物全基因组序列测定与分析第46-52页
        3.4.1 SPLCV广西分离物全基因组序列克隆第46-48页
        3.4.2 SPLCV分离物的一致性比较分析第48-49页
        3.4.3 构建SPLCV广西分离物的系统进化树第49-52页
4 讨论与结论第52-55页
    4.1 讨论第52-54页
        4.1.1 广西甘薯病毒病检测第52页
        4.1.2 SPFMV全基因组序列分析第52-53页
        4.1.3 SPLCV全基因组序列分析第53-54页
    4.2 结论第54-55页
参考文献第55-62页
致谢第62-63页
附录A: 2种病毒(SPFMV和SPLCV)的基因组序列第63-69页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论文目录第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寒地水稻节水控制灌溉试验及经济效益分析
下一篇:迁飞型和居留型粘虫转录组测序及基因表达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