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业城市煤炭供应链碳排放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ar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25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1.1 国际背景 | 第11-12页 |
1.1.2 国内背景 | 第12页 |
1.2 问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页 |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3-18页 |
1.4.1 煤炭供应链 | 第13-14页 |
1.4.2 碳排放研究 | 第14-16页 |
1.4.3 碳足迹研究 | 第16页 |
1.4.4 煤炭供应链碳排放方法研究 | 第16-18页 |
1.5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18-19页 |
1.6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9-25页 |
1.6.1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6.2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6.3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案 | 第21-25页 |
2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 第25-33页 |
2.1 研究区位置 | 第25-27页 |
2.2 数据来源、处理 | 第27-29页 |
2.3 相关的理论基础与方法 | 第29-33页 |
2.3.1 理论基础 | 第29页 |
2.3.2 计算方法 | 第29-33页 |
3 煤炭供应链碳排放环节清单分解 | 第33-42页 |
3.1 煤炭供应链碳排放环节分析 | 第33-34页 |
3.2 煤炭的开采环节碳排放源及排放量分析 | 第34-37页 |
3.2.1 煤炭开采环节CH4排放量 | 第35页 |
3.2.2 煤炭开采环节能源消耗碳排放 | 第35-37页 |
3.3 煤炭加工环节碳排放量的计算 | 第37页 |
3.4 煤炭运输环节碳排放源及排放量分析 | 第37-39页 |
3.4.1 运输环节能耗碳排放量 | 第37-38页 |
3.4.2 运输线路两侧植被的固碳能力影响 | 第38-39页 |
3.5 煤炭不同消费的碳排放量计算 | 第39-42页 |
3.5.1 电力行业碳排放量 | 第39-40页 |
3.5.2 钢铁行业碳排放量 | 第40页 |
3.5.3 水泥行业碳排放量 | 第40-41页 |
3.5.4 化工行业碳排放量 | 第41-42页 |
4 武安市煤炭供应链碳排放清单 | 第42-50页 |
4.1 生产环节碳排放量的计算 | 第42-43页 |
4.2 加工环节碳排放量的计算 | 第43页 |
4.3 运输环节碳排放量的计算 | 第43-45页 |
4.3.1 运输环节能源消耗碳排放计算 | 第43-44页 |
4.3.2 道路网路对周围地类固碳能力的影响 | 第44-45页 |
4.4 煤炭消费环节碳排放计算 | 第45-46页 |
4.4.1 电力行业碳排放量的计算 | 第45页 |
4.4.2 钢铁行业碳排放量的计算 | 第45-46页 |
4.4.3 水泥行业碳排放量的计算 | 第46页 |
4.4.4 化工行业碳排放量的计算 | 第46页 |
4.5 煤炭供应链碳排放量清单与结构 | 第46-48页 |
4.6 碳足迹测算 | 第48-50页 |
5 煤炭供应链碳排放SD模拟与预测 | 第50-64页 |
5.1 情景设定 | 第50页 |
5.2 系统动力学简介 | 第50-54页 |
5.2.1 系统动力学基本概念 | 第51页 |
5.2.2 系统动力学的建模原则与仿真过程 | 第51-54页 |
5.3 供应链碳排放模块分析 | 第54-57页 |
5.4 系统动力学(SD)模型构建 | 第57-59页 |
5.5 模型检验与分析 | 第59-60页 |
5.5.1 表达正确性 | 第59页 |
5.5.2 模型有效性 | 第59-60页 |
5.6 模型主要参数设置和情景模拟结果 | 第60-62页 |
5.6.2 煤炭运输环节变动分析 | 第61-62页 |
5.6.3 煤炭消费环节变动分析 | 第62页 |
5.7 供应链综合情景分析 | 第62-64页 |
6 结论 | 第64-68页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64-66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8页 |
个人简介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