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融资融券投资者交易行为调查分析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调研内容与思路 | 第11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1.3.1 国外资本市场非理性行为研究 | 第11-12页 |
1.3.2 国内资本市场非理性行为研究 | 第12-13页 |
1.4 行为金融理论与传统金融理论的比较 | 第13-14页 |
1.5 非理性行为的界定 | 第14-15页 |
1.5.1 融资融券交易中的理性行为 | 第14页 |
1.5.2 “非理性”行为 | 第14-15页 |
1.5.3“有限理性”行为 | 第15页 |
1.6 前景理论 | 第15-17页 |
1.6.1 前景理论中的价值函数 | 第15-16页 |
1.6.2 决策权重函数 | 第16-17页 |
2 调研设计 | 第17-21页 |
2.1 融资融券交易概述 | 第17页 |
2.2 融资融券交易的主要风险 | 第17页 |
2.2.1 杠杆交易风险 | 第17页 |
2.2.2 强制平仓风险 | 第17页 |
2.2.3 其他风险 | 第17页 |
2.3 实验设计 | 第17-18页 |
2.4 调查目的 | 第18页 |
2.5 样本选取 | 第18-19页 |
2.6 调查样本基本情况分析 | 第19-21页 |
2.6.1 性别 | 第19页 |
2.6.2 年龄结构 | 第19页 |
2.6.3 学历水平 | 第19页 |
2.6.4 账户基本情况 | 第19-20页 |
2.6.5 风险承受能力 | 第20页 |
2.6.6 账户盈亏状况 | 第20-21页 |
3 调研结果分析 | 第21-32页 |
3.1 过度自信 | 第21-22页 |
3.2 心理账户 | 第22-24页 |
3.2.1 信用心理权重 | 第22页 |
3.2.2 担保物心理权重 | 第22-23页 |
3.2.3 交易过程中的心理权重 | 第23-24页 |
3.2.4 心理权重的改变 | 第24页 |
3.3 过度交易 | 第24-25页 |
3.4 后悔厌恶 | 第25页 |
3.5 处置效应 | 第25-26页 |
3.6 恶性增资 | 第26-28页 |
3.7 羊群效应 | 第28页 |
3.8 贪婪与恐惧情绪 | 第28-29页 |
3.9 个体案例分析 | 第29-31页 |
3.10 结论 | 第31-32页 |
4 调研建议 | 第32-35页 |
4.1 交易所建议 | 第32-33页 |
4.1.1 规范交易所的信息披露制度 | 第32页 |
4.1.2 交易品种的创新 | 第32页 |
4.1.3 规范融资融券交易规则 | 第32-33页 |
4.2 证券公司建议 | 第33页 |
4.2.1 融资融券交易监管 | 第33页 |
4.2.2 建立健全风险控制机制 | 第33页 |
4.3 投资者心态建议 | 第33-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7页 |
后记 | 第37-3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