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缩写符号表 | 第8-12页 |
1 绪论 | 第12-30页 |
1.1 引言 | 第12页 |
1.2 超级电容器研究 | 第12-16页 |
1.2.1 超级电容器双电层模型 | 第13-14页 |
1.2.2 超级电容器工作原理 | 第14-15页 |
1.2.3 超级电容器储能特点 | 第15-16页 |
1.3 固-液界面润湿现象研究 | 第16-19页 |
1.3.1 润湿与接触角 | 第16-17页 |
1.3.2 不均匀表面润湿 | 第17-19页 |
1.4 垂直取向石墨烯研究 | 第19-27页 |
1.4.1 垂直取向石墨烯制备研究 | 第20-23页 |
1.4.2 垂直取向石墨烯润湿特性研究 | 第23-25页 |
1.4.3 垂直取向石墨烯超级电容器研究 | 第25-27页 |
1.5 本论文选题意义与研究内容 | 第27-30页 |
1.5.1 本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27页 |
1.5.2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7-30页 |
2 实验方法 | 第30-34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30页 |
2.2 实验设备 | 第30-31页 |
2.3 材料表征方法 | 第31-32页 |
2.3.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31页 |
2.3.2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第31页 |
2.3.3 激光拉曼光谱分析(Raman) | 第31-32页 |
2.4 润湿特性表征 | 第32页 |
2.4.1 光学接触角测试 | 第32页 |
2.4.2 液滴撞击实验测试 | 第32页 |
2.5 电化学性能表征 | 第32-34页 |
2.5.1 循环伏安法 | 第32-33页 |
2.5.2 电化学阻抗谱法 | 第33-34页 |
3 垂直取向石墨烯表面粗糙度调控研究 | 第34-42页 |
3.1 引言 | 第34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4-36页 |
3.2.1 垂直取向石墨烯的制备 | 第34-35页 |
3.2.2 垂直取向石墨烯表面粗糙度调控 | 第35-36页 |
3.3 垂直取向石墨烯形貌表征 | 第36-37页 |
3.4 结果与分析 | 第37-40页 |
3.4.1 高度分枝化垂直取向石墨烯制备结果与分析 | 第37-38页 |
3.4.2 垂直取向石墨烯表面粗糙度调控方法原理分析 | 第38-4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4 垂直取向石墨烯润湿特性调控研究 | 第42-54页 |
4.1 引言 | 第42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42-43页 |
4.2.1 接触角测试 | 第42-43页 |
4.2.2 液滴撞击测试 | 第43页 |
4.3 垂直取向石墨烯表征 | 第43-46页 |
4.3.1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第43-45页 |
4.3.2 激光拉曼光谱分析(Raman) | 第45-46页 |
4.4 结果与分析 | 第46-53页 |
4.4.1 接触角测试结果与分析 | 第46-51页 |
4.4.2 液滴撞击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1-5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5 垂直取向石墨烯超级电容储能性能研究 | 第54-61页 |
5.1 引言 | 第54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54-55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55-60页 |
5.3.1 循环伏安特性结果与分析 | 第55-57页 |
5.3.2 电化学阻抗谱结果与分析 | 第57-6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61-64页 |
6.1 总结 | 第61-62页 |
6.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62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9页 |
作者简历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