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2页 |
1.1 选题来源 | 第14页 |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4-15页 |
1.2.1 高容积率住区已成为大城市主流居住模式 | 第14页 |
1.2.2 高容积率住区环境景观存在的特殊性 | 第14-15页 |
1.2.3 植物景观对高容积率住区的重要性 | 第15页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5-17页 |
1.3.1 高容积率住区的概念和指标界定 | 第15-17页 |
1.3.2 植物群落的概念及对居住区景观的重要性 | 第17页 |
1.4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7-20页 |
1.4.1 高容积率住区环境的研究动态 | 第17-18页 |
1.4.2 植物群落的研究动态 | 第18-20页 |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1.5.1 总体思路 | 第20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5.3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第二章 高容积率住区环境特点分析 | 第22-28页 |
2.1 高容积率住区的外部环境特征分析 | 第22-23页 |
2.1.1 建筑体量大,空间压迫感强 | 第22页 |
2.1.2 建筑外观雷同,空间识别性弱 | 第22页 |
2.1.3 大体量围合,空间领域感弱 | 第22-23页 |
2.2 高容积率住区环境特点对人的影响 | 第23-24页 |
2.2.1 对空间安全感的影响 | 第23页 |
2.2.2 对环境舒适度的影响 | 第23页 |
2.2.3 对户外交往行为的影响 | 第23-24页 |
2.3 高容积率住区环境特点对植物的影响 | 第24-28页 |
2.3.1 地下架空层对植物的影响 | 第24-25页 |
2.3.2 光环境对植物的影响 | 第25-26页 |
2.3.3 局部小气候对植物的影响 | 第26-28页 |
第三章 合肥高容积率住区植物群落景观分析 | 第28-54页 |
3.1 合肥自然概况 | 第28页 |
3.2 调查测定的居住区选择依据 | 第28-29页 |
3.3 调查测定的居住区概况 | 第29-32页 |
3.3.1 长安天玺 | 第29-30页 |
3.3.2 高速时代广场 | 第30页 |
3.3.3 绿地海顿公馆 | 第30-31页 |
3.3.4 华润凯旋门 | 第31页 |
3.3.5 安粮城市广场(一期) | 第31-32页 |
3.4 研究步骤 | 第32-33页 |
3.4.1 资料研究 | 第32页 |
3.4.2 树种调查 | 第32页 |
3.4.3 数据评定 | 第32-33页 |
3.5 研究方法 | 第33-38页 |
3.5.1 样地的设置与选择 | 第33-35页 |
3.5.2 植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分析方法 | 第35-38页 |
3.6 结果与分析 | 第38-52页 |
3.6.1 样地植物群落构成状况 | 第38-42页 |
3.6.2 样地植物群落组成分析 | 第42-43页 |
3.6.3 样地植物群落乡土性分析 | 第43-44页 |
3.6.4 样地植物群落类型特征分析 | 第44页 |
3.6.5 样地植物群落数量特征分析 | 第44-47页 |
3.6.6 样地植物群落多样性分析 | 第47-52页 |
3.7 小结 | 第52-54页 |
第四章 合肥高容积率住区植物群落景观评价 | 第54-64页 |
4.1 合肥高容积率住区植物群落评价方法 | 第54-57页 |
4.1.1 居住区植物景观评价体系 | 第54-55页 |
4.1.2 评价步骤 | 第55-57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57-63页 |
4.2.1 判断矩阵的构造与排序 | 第57-59页 |
4.2.2 综合评价结果 | 第59-61页 |
4.2.3 植物群落样地景观效果分析 | 第61-63页 |
4.3 小结 | 第63-64页 |
第五章 合肥高容积率住区植物群落景观优化研究 | 第64-72页 |
5.1 合肥高容积率住区植物群落存在的问题 | 第64-66页 |
5.1.1 乡土性植物利用率不够 | 第64页 |
5.1.2 物种多样性不足 | 第64-65页 |
5.1.3 绿地景观形象清晰度不够 | 第65页 |
5.1.4 对高容积率住区的环境特点考虑不周 | 第65-66页 |
5.2 合肥高容积率住区植物群落优化调整建议 | 第66-68页 |
5.2.1 增加合肥地区乡土物种的应用 | 第66页 |
5.2.2 针对高容积率住区环境特点的植物优化调整 | 第66-68页 |
5.3 合肥高容积率住区植物群落构建模式 | 第68-72页 |
5.3.1 住区东南侧植物群落的构建 | 第68-69页 |
5.3.2 住区西南侧植物群落的构建 | 第69-70页 |
5.3.3 住区北侧植物群落的构建 | 第70页 |
5.3.4 地下出入口、通风口及采光口植物群落的构建 | 第70-72页 |
第六章 讨论 | 第72-74页 |
6.1 本文存在的不足 | 第72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附录 | 第78-81页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