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2页 |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8-9页 |
| 1.1.1 选题背景 | 第8页 |
| 1.1.2 选题意义 | 第8-9页 |
| 1.2 文献综述 | 第9-10页 |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页 |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 1.3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 1.4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 1.5 创新和不足之处 | 第11-12页 |
| 第二章 农产品区域品牌相关理论 | 第12-16页 |
| 2.1 农产品区域品牌内涵 | 第12-13页 |
| 2.1.1 区域品牌概念 | 第12页 |
| 2.1.2 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内涵 | 第12-13页 |
| 2.2 农产品区域品牌特征 | 第13-16页 |
| 2.2.1 区域独特性 | 第13页 |
| 2.2.2 公共性 | 第13页 |
| 2.2.3 外部性 | 第13-14页 |
| 2.2.4 文化传承性 | 第14-16页 |
| 第三章 河南省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16-24页 |
| 3.1 河南省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现状 | 第16-17页 |
| 3.1.1 产品丰富 | 第16页 |
| 3.1.2 品牌影响力扩大 | 第16-17页 |
| 3.1.3 品牌发展不平衡 | 第17页 |
| 3.2 河南省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中的问题 | 第17-20页 |
| 3.2.1 产品质量不高、生产规模较小 | 第18页 |
| 3.2.2 品牌经营水平低 | 第18-19页 |
| 3.2.3 品牌管理保护不到位 | 第19-20页 |
| 3.3 河南省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的影响因素 | 第20-24页 |
| 3.3.1 环境因素 | 第21页 |
| 3.3.2 品牌的经营和管理保护水平 | 第21-22页 |
| 3.3.3 农业发展水平 | 第22页 |
| 3.3.4 政府因素 | 第22-24页 |
| 第四章 河南省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案例研究 | 第24-28页 |
| 4.1 信阳毛尖的发展现状 | 第24-25页 |
| 4.2 信阳毛尖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 | 第25-26页 |
| 4.2.1 技术力量薄弱,缺乏专业人才 | 第25页 |
| 4.2.2 产业化水平低,产业链条短 | 第25页 |
| 4.2.3 品牌的宣传推广不足 | 第25-26页 |
| 4.2.4 质量问题较多,管理体制不完善 | 第26页 |
| 4.3 信阳毛尖区域品牌建设的启示 | 第26-28页 |
| 4.3.1 茶叶质量是信阳毛尖品牌建设的根本 | 第26页 |
| 4.3.2 信阳毛尖品牌建设需要产业的不断深化 | 第26-27页 |
| 4.3.3 政府在信阳毛尖品牌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 第27页 |
| 4.3.4 产品的差异化有助于信阳毛尖品牌建设 | 第27-28页 |
| 第五章 加快河南省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措施 | 第28-36页 |
| 5.1 提高产品质量,塑造良好品牌形象 | 第28-29页 |
| 5.1.1 实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进行产品认证 | 第28页 |
| 5.1.2 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产品附加值 | 第28-29页 |
| 5.2 实行区域品牌的产业化经营 | 第29-30页 |
| 5.2.1 龙头企业带动经营 | 第29页 |
| 5.2.2 农户自发合作经营 | 第29-30页 |
| 5.2.3 跨区域合作经营 | 第30页 |
| 5.3 加强农产品区域品牌的经营管理 | 第30-32页 |
| 5.3.1 增强品牌意识 | 第30-31页 |
| 5.3.2 明确品牌定位、加强品牌的宣传和推广 | 第31页 |
| 5.3.3 加强农产品区域品牌的管理 | 第31-32页 |
| 5.4 建设高效的农产品区域品牌营销渠道 | 第32-33页 |
| 5.4.1 建设营销服务平台 | 第32页 |
| 5.4.2 统筹合理的市场建设 | 第32页 |
| 5.4.3 注重互联网营销的作用 | 第32-33页 |
| 5.5 发挥政府在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中的作用 | 第33-36页 |
| 5.5.1 加强政府的政策支持 | 第33页 |
| 5.5.2 提高政府公共组织能力 | 第33-34页 |
| 5.5.3 建立和完善农产品的质量标准和认证体系 | 第34页 |
| 5.5.4 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的法制保障 | 第34-36页 |
| 结论 | 第36-38页 |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 致谢 | 第40-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