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国家机关工作与人事管理论文--监察、监督论文

“网络反腐”研究--以民众、媒体和政府的互动关系为视角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绪论第9-15页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第9-11页
        1.1.1 研究的背景第9-10页
        1.1.2 研究的意义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1-13页
        1.2.1 国外研究综述第11-12页
        1.2.2 国内研究综述第12-13页
    1.3 研究方法第13-14页
        1.3.1 文献研究法第13页
        1.3.2 比较研究法第13页
        1.3.3 归纳总结法第13页
        1.3.4 跨学科研究法第13-14页
        1.3.5 案例分析法第14页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及不足第14-15页
第2章 网络反腐概述第15-22页
    2.1 网络反腐的概念和要素第15-17页
        2.1.1 网络反腐的概念第15-16页
        2.1.2 网络反腐的要素第16-17页
    2.2 网络反腐的特征第17-19页
        2.2.1 从网络反腐的介质来看第17-18页
        2.2.2 从网络反腐的社会互动关系来看第18-19页
    2.3 网络反腐的发展历程和社会功能第19-22页
        2.3.1 网络反腐的发展历程第19-21页
        2.3.2 网络反腐的社会功能第21-22页
第3章 网络反腐中民众、媒体及政府的互动分析第22-35页
    3.1 网络反腐的类型及代表性案例第22-25页
        3.1.1 直接反腐——“房叔”蔡彬、朱栋霖事件第22-23页
        3.1.2 搭车反腐——庆安枪击事件第23-24页
        3.1.3 投射反腐——“表叔”杨达才、“天价烟”周久耕第24-25页
    3.2 网络反腐的传播路径分析第25-27页
        3.2.1 网络反腐的舆论传播路径第25-26页
        3.2.2 同传统反腐的比较第26-27页
    3.3 不同主体在网络反腐中的角色及应激表现第27-35页
        3.3.1 民众第27-31页
        3.3.2 媒体第31-32页
        3.3.3 政府第32-35页
第4章 网络反腐互动模式面临的现实困境第35-41页
    4.1 民众第35-38页
        4.1.1 话语权衰微和合法性缺失第35页
        4.1.2 可能面临的非法报复第35-36页
        4.1.3 网络和现实转换的身份落差感第36-37页
        4.1.4 虚拟世界的“暴力”狂欢第37-38页
    4.2 媒体第38-39页
        4.2.1 信息时代二传手的尴尬境地第38页
        4.2.2 眼球经济下传媒业的操守滑坡第38-39页
    4.3 政府第39-41页
        4.3.1 官僚体制下的傲慢回应第39-40页
        4.3.2 权力“污名”后的自我掩饰第40页
        4.3.3 对网络环境建设的忽视第40-41页
第5章 网络反腐中民众、媒体及政府互动关系的路径优化第41-47页
    5.1 政府第41-43页
        5.1.1 健全法制建设,明确公民反腐主体的合法性第41页
        5.1.2 加强举报人保护,提高公民网络举报的积极性第41-42页
        5.1.3 正确引导网络反腐发展,坚决打击网络暴力行为第42-43页
        5.1.4 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同其他主体良性互动第43页
    5.2 媒体第43-45页
        5.2.1 主动发掘信息,增强信息时代的话语权和公信力第43-44页
        5.2.2 严格职业道德操守,维护媒体行业的严肃性第44-45页
    5.3 民众第45-47页
        5.3.1 增强参政议政意识,提高网络反腐参与积极性第45页
        5.3.2 遵循法律和社会道德,规范自身网络行为第45-46页
        5.3.3 正确对待虚拟世界,保持心态平和健康第46-47页
第6章 结论第47-48页
致谢第48-49页
参考文献第49-50页

论文共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府际关系视角下政府部门间协调合作研究--以2012年江西省投入产出调查为例
下一篇:公安机关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