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信息处理(信息加工)论文--模式识别与装置论文

基于非对称局部梯度编码及多特征融合的人脸表情识别

致谢第7-8页
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22页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第15-16页
    1.2 课题研究现状第16-17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6-17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7页
    1.3 人脸表情识别系统第17-18页
    1.4 人脸表情数据库第18-20页
    1.5 人脸表情识别研究的难点第20页
    1.6 论文结构安排第20-22页
第二章 人脸表情识别基础理论第22-35页
    2.1 人脸检测第22-25页
        2.1.1 基于知识模型的人脸检测第22-24页
        2.1.2 基于统计模型的人脸检测第24-25页
    2.2 图像预处理第25-28页
        2.2.1 直方图均衡化第25-26页
        2.2.2 滤波去噪第26-27页
        2.2.3 几何变换第27-28页
    2.3 特征提取第28-32页
        2.3.1 基于静态图像的特征提取第28-32页
        2.3.2 基于动态图像序列的特征提取第32页
    2.4 分类识别第32-34页
    2.5 本章小结第34-35页
第三章 基于非对称局部梯度编码的人脸表情识别第35-48页
    3.1 局部梯度编码算子第36-37页
    3.2 改进的局部梯度编码算法第37-40页
        3.2.1 非对称LGC编码算法第37-39页
        3.2.2 异或AR-LGC编码算法第39-40页
    3.3 异或AR-LGC特征提取第40-41页
        3.3.1 分块直方图第40页
        3.3.2 特征提取第40-41页
    3.4 实验描述及结果分析第41-47页
        3.4.1 实验描述第41-42页
        3.4.2 实验结果分析第42-47页
    3.5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四章 基于多特征融合的人脸表情识别第48-59页
    4.1 特征提取第49-51页
        4.1.1 异或非对称局部梯度编码第49页
        4.1.2 主动外观模型第49-50页
        4.1.3 离散余弦变换第50-51页
    4.2 多特征融合第51-54页
        4.2.1 差异性和重要性第51-52页
        4.2.2 多特征加权融合第52-54页
    4.3 实验描述及结果分析第54-58页
        4.3.1 实验描述第54-55页
        4.3.2 实验结果分析第55-58页
    4.4 本章小结第58-59页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59-61页
    5.1 论文总结第59页
    5.2 未来研究的展望第59-61页
参考文献第61-6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第66-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四川绵阳移动绿网投诉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下一篇:政务信息报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