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绪论 | 第11-19页 | 
| 一、选题背景 | 第11-13页 | 
| (一) 《文学遗产》创刊六十年,办刊历程值得研究 | 第11-12页 | 
| (二) 《文学遗产》紧跟时代步伐,成功实行网络出版,经验值得研究 | 第12页 | 
| (三) 通过研究《文学遗产》办刊历程及经验,反思期刊发展中的问题 | 第12-13页 | 
| 二、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一)刊物的学术价值:风向标 | 第13-14页 | 
| (二)刊物的学风:求实创新 | 第14页 | 
| (三)刊物的学术规范:完善制度,保证质量 | 第14-15页 | 
| (四)编辑素养:成为专家 | 第15页 | 
| 三、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 (一)文献调查法 | 第15-16页 | 
| (二)内容分析法 | 第16页 | 
| (三)个案研究法 | 第16页 | 
| (四)比较分析法 | 第16页 | 
| 四、研究意义 | 第16-19页 | 
| (一)理论意义 | 第16-17页 | 
| (二)现实意义 | 第17-19页 | 
| 一、《文学遗产》基本情况概述 | 第19-25页 | 
| (一)《文学遗产》的出版历程 | 第19-20页 | 
| 1. 副刊时期(1954—1963年) | 第19页 | 
| 2. 被迫停刊时期(1963—1980年) | 第19-20页 | 
| 3. 复刊后独立出版时期(1980—至今) | 第20页 | 
| (二)《文学遗产》历任主编简介 | 第20-24页 | 
| 1. 首任主编陈翔鹤(1954-1963年) | 第21-22页 | 
| 2. 复刊后首任主编余冠英(1980-1985年) | 第22页 | 
| 3. 徐公持(1985-2004年) | 第22页 | 
| 4. 陶文鹏(2004-2011年) | 第22-23页 | 
| 5. 刘跃进(2011年至今) | 第23-24页 | 
| (三)《文学遗产》的价值 | 第24-25页 | 
| 1. 发表论文众多 | 第24页 | 
| 2. 培养众多优秀人才 | 第24-25页 | 
| 二、《文学遗产》的出版方针 | 第25-29页 | 
| (一)刊物性质:专业的学术刊物 | 第25-26页 | 
| (二)办刊宗旨:服务古典文学研究 | 第26-27页 | 
| (三)学术态度:提倡科学性 | 第27-29页 | 
| 三、《文学遗产》的编辑特色 | 第29-37页 | 
| (一)副刊时期的《文学遗产》 | 第29-32页 | 
| 1. 重视青年学者的研究成果 | 第29页 | 
| 2. 倡导学术创新 | 第29-30页 | 
| 3. 强调文风严谨 | 第30-31页 | 
| 4. 《文学遗产》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 第31-32页 | 
| (二) 复刊独立出版时期的《文学遗产》 | 第32-37页 | 
| 1. 提倡学术研究无禁区 | 第33页 | 
| 2. 严守学术规范,保证学术质量 | 第33-34页 | 
| 3. 关注研究热点,引领研究方向 | 第34页 | 
| 4. 严谨朴实的装帧设计 | 第34-37页 | 
| 四、《文学遗产》编辑和作者队伍建设 | 第37-43页 | 
| (一) 编辑队伍建设 | 第37-39页 | 
| 1. 编辑要专业 | 第37-38页 | 
| 2. 编辑要敬业 | 第38页 | 
| 3. 吸收优秀作者成为编委 | 第38-39页 | 
| (二)作者队伍建设 | 第39-43页 | 
| 1. 大力培养新生力量 | 第39-40页 | 
| 2. 注重与作者互动 | 第40页 | 
| 3. 建立通讯员制度 | 第40-41页 | 
| 4. 组织优秀论文奖,吸引和发现更多优秀作者 | 第41-43页 | 
| 余论 | 第43-47页 | 
| (一)《文学遗产》办刊历程的启示 | 第43-44页 | 
| (二)《文学遗产》面临的挑战 | 第44-47页 | 
| 1. 《文学遗产》要不要进入市场 | 第44页 | 
| 2. 《文学遗产》如何更好地做数字出版 | 第44-45页 | 
| 3. 确立《文学遗产》网络版的学术地位 | 第45-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 致谢 | 第49-50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