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工艺美术论文--中国工艺美术论文--织染、服装、刺绣工艺美术论文--服装论文

巴尔虎蒙古族服饰研究

中文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2页
序言第12-16页
 (一) 选题的意义与学术价值第12-13页
 (二) 研究综述第13页
 (三) 资料收集与研究方法第13-14页
  1 文献查阅第13页
  2 田野调查第13-14页
  3 交流、探讨和充实内容第14页
 (四) 研究巴尔虎蒙古族传统服饰的现实意义——对非物质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弘扬第14-16页
一 巴尔虎部的历史和服饰演变第16-36页
 (一) 巴尔虎部的历史和早期服饰第16-20页
  1 巴尔虎部的历史和曲折的迁徙之路第16-18页
  2 巴尔虎部的早期服饰形态第18-20页
   (1) 早期蒙古族服饰第18-19页
   (2) 与布里亚特服饰的历史渊源第19-20页
   (3) 喀尔喀时期的巴尔虎服饰第20页
 (二) 巴尔虎部迁徙至呼伦贝尔地区后的服饰变化第20-25页
  1 宗教信仰的改变影响服饰的变化第20-22页
  2 生活方式决定服饰的变化第22-23页
  3 与相邻民族和部落的交流促进服饰的变化第23-24页
  4 满族服饰、中原服饰对巴尔虎服饰的影响第24-25页
   (1) 满族服饰对巴尔虎服饰的影响第24页
   (2) 中原服饰对巴尔虎服饰的影响第24-25页
 (三) 1945 年以后的巴尔虎蒙古族服饰概况第25-36页
  1 1945 至改革开放初期的巴尔虎服饰第25-27页
  2 巴尔虎蒙古族服饰现状第27-30页
   (1) 民间服饰第27-29页
   (2) 节日、庆典、婚礼等场合的服饰第29页
   (3) 表演服饰第29-30页
  3 当前巴尔虎三旗的服饰区别第30-34页
   (1) 新巴尔虎和陈巴尔虎蒙古族的袍服在工艺上存在区别第30-32页
   (2) 新巴尔虎左旗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乌仁其木格老人为我们总结了穿着方式上的区别第32-33页
   (3) 头饰的区别第33-34页
   (4) “敖吉”的穿着场合和款式的区别第34页
   (5) 陈巴尔虎蒙古族“索海股图拉”在蒙古族众多部落里较有特色第34页
  4 环境、人口、经济和外界因素对巴尔虎服饰的影响第34-36页
二 “阿巴盖德勒”的形制与传播第36-50页
 (一) 传统巴尔虎袍服“阿巴盖德勒”的文化成因第36-41页
  1 “阿巴盖德勒”的文化成因第36-37页
  2 “阿巴盖德勒”在特殊历史时期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第37-38页
  3 独特婚俗文化中的“哈布其格·塔突戊日”第38-40页
  4 传统巴尔虎服饰对民族文化的承载与传播第40-41页
 (二) “阿巴盖德勒”的结构、工艺变迁第41-50页
  1 “阿巴盖德勒”的结构特征第41-42页
  2 传统巴尔虎袍服“阿巴盖德勒”的结构、工艺变迁第42-50页
   (1) 清代“阿巴盖德勒”的结构、工艺特点第43-44页
   (2) 民国至解1945 年的“阿巴盖德勒”——逐步离开人们的视线(图2—2)第44-46页
   (3) 1980 年第一次以官方的名义还原了“阿巴盖德勒”——成为文化回归的标志第46-47页
   (4) 二十一世纪以后“阿巴盖德勒”第47-50页
三 对几款典型的“阿巴盖德勒”在结构和工艺上的纵向对比第50-68页
 (一) 清代一款“阿巴盖德勒”的结构分析(图3—1)第50-54页
  1 清代“阿巴盖德勒”的结构、工艺和面料分析(图3—2)第51-54页
 (二) 20 世纪40 年代初期的“阿巴盖德勒”第54-58页
  1 纸样的由来第55页
  2 纸样的结构、工艺特点第55-57页
   (1) 结构特点(图3—4)第55-57页
   (2) 面料及工艺分析第57页
  3 与清代“阿巴盖德勒”在结构和工艺上的比较第57-58页
 (三) 二十世纪80 年代初期的“阿巴盖德勒”第58-61页
  1 1980 年制作的“阿巴盖德勒”在结构、工艺上的特点第58-59页
  2 与20 世纪40 年代的“阿巴盖德勒”在结构、工艺上的比较第59-61页
 (四) 二十一世纪后的一款“阿巴盖德勒”第61-63页
 (五) “阿巴盖德勒”与布里亚特“哈么艮德勒”的结构比较..第63-68页
  1 纸样的来源第63-64页
  2 布里亚特“哈么艮德勒”的结构、工艺特点第64-66页
  3 “哈么艮德勒”与“阿巴盖德勒”的结构、工艺比较第66-68页
   (1) 断腰结构上的比较第66页
   (2) 袖子结构的比较第66-67页
   (3) 镶边工艺的比较第67-68页
结束语第68-69页
注释第69-70页
参考文献第70-72页
附录第72-81页
 附录一第72-75页
 附录二第75-79页
 附录三第79-81页
致谢第81-83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第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呼和浩特蒙古风情园职业装设计研究
下一篇:内蒙古草原旅游区划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