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序言 | 第10-18页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二、青年创业者的概念界定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一) 概念界定 | 第11-13页 |
(二) 国内外青年创业发展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三、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 第16页 |
四、可能的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16-18页 |
第二章 苏州市青年人才的基本形势及创业现状 | 第18-28页 |
一、基础调查数据分析 | 第18-19页 |
二、苏州市青年人才整体面貌 | 第19-21页 |
(一) 城市认可度高 | 第20页 |
(二) 青年人才成长环境好 | 第20-21页 |
三、苏州市青年创业者创业典型解析 | 第21-22页 |
(一) 生存创业型也即自主型 | 第21-22页 |
(二) 机会创业型也即业余型 | 第22页 |
四、苏州市青年人才创业基础 | 第22-28页 |
(一) 苏州良好的创业氛围 | 第22-24页 |
(二) 苏州丰富的创业资源 | 第24-25页 |
(三) 一定规模的优秀创业者人才队伍 | 第25-28页 |
第三章 制约苏州市青年创业者创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 第28-37页 |
一、创业者自身理念保守 | 第28-31页 |
(一) 创新开拓精神的匮乏 | 第28-29页 |
(二) 就业结构转型的疲软 | 第29-30页 |
(三) 传统陈旧观念的影响 | 第30页 |
(四) 技术经验积累不足、创业知识缺乏 | 第30-31页 |
二、社会化动员中人才引领意识偏弱 | 第31-34页 |
(一) 人才使用效率低 | 第31页 |
(二) 学习培训机会少 | 第31-32页 |
(三) 社会交往渠道窄 | 第32页 |
(四) 综合生活成本高 | 第32-34页 |
三、政府提供的创业服务环境有待完善 | 第34-37页 |
(一) 高端人才引进不足 | 第34页 |
(二) 资金筹集困难 | 第34-36页 |
(三) 扶持政策不健全 | 第36-37页 |
第四章 苏州市支持创业者发展的努力方向 | 第37-51页 |
一、推动政府职能完善,构建有助于青年创业的政策体系 | 第37-40页 |
(一) 增强政策宣传力度,设立一体化青年就业创业服务机构 | 第37-38页 |
(二) 搭建公共服务支撑体系,构建产学研平台 | 第38页 |
(三) 协助引进、服务高层次人才 | 第38-39页 |
(四) 优化人才建设服务软环境 | 第39-40页 |
二、完善优化创业环境,鼓励青年创新创业 | 第40-43页 |
(一) 端正青年就业创业认知,促进综合素质提升 | 第40页 |
(二) 将经济转型升级作为锻造青年人才的重要机遇 | 第40-41页 |
(三) 将选树先进典型作为激励青年人才的重要方式 | 第41页 |
(四) 将青年组织作为引领服务青年人才的重要载体 | 第41页 |
(五) 善于发挥共青团组织的积极作用 | 第41-43页 |
三、完善法律支持,推进青年创业法制体系升级 | 第43页 |
四、加强金融引导,多元化青年创业资金支持途径 | 第43-44页 |
(一) 为青年创业提供有效投融资支撑 | 第43-44页 |
(二) 开发有助于创业青年的金融优惠政策和融资业务 | 第44页 |
五、注重素质培养,为青年提供多样化创业培训 | 第44-47页 |
(一) 保证培训规模,结合双方需求信号,开展“订单式”培训·· | 第44-45页 |
(二) 完善培训体系,提升青年综合素质 | 第45页 |
(三) 加强创业教育和构建创业型大学 | 第45-47页 |
六、畅通互动交流,构建共享型创业信息平台 | 第47-49页 |
(一) 应用信息化工具和智能化系统,建立大数据平台 | 第47-48页 |
(二) 注重创业平台的实体阵地建设 | 第48页 |
(三) 搭建创业信息平台支撑体系 | 第48-49页 |
七、完善风险管控机制,降低创业机会成本 | 第49页 |
八、建设生态家园,将宜居生活作为凝聚青年人才的城市名片 | 第49-51页 |
(一) 将创新公共服务作为帮助青年人才的重要手段 | 第49-50页 |
(二) 将解决居住问题作为吸引青年人才的竞争优势 | 第50-51页 |
附件:苏州市青年创新创业人才发展状况调查问卷 | 第51-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