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6-9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9-26页 |
1.1 超分子化学的概述 | 第9页 |
1.2 苝酰亚胺类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 第9-10页 |
1.3 茈酰亚胺类化合物的合成 | 第10-11页 |
1.4 茈酰亚胺衍生物超分子自组装的研究进展 | 第11-25页 |
1.4.1 基于多重氢键作用自组装形成的超分子聚合物 | 第12-15页 |
1.4.2 基于π-π相互作用自组装形成的超分子聚合物 | 第15-21页 |
1.4.3 基于金属配位键自组装形成的超分子聚合物 | 第21-25页 |
1.5 选题依据 | 第25-26页 |
第二章 非聚集型吡啶取代茈酰亚胺衍生物的配位导向自组装 | 第26-57页 |
2.1 引言 | 第26页 |
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26-29页 |
2.2.1 实验仪器 | 第26-27页 |
2.2.2 试剂 | 第27-29页 |
2.3 吡啶取代茈酰亚胺衍生物(配体6)的合成 | 第29-43页 |
2.3.1 合成路线 | 第29-30页 |
2.3.2 合成步骤 | 第30-32页 |
2.3.3 核磁谱图分析 | 第32-35页 |
2.3.4 表征数据 | 第35-37页 |
2.3.5 合成小结 | 第37-39页 |
2.3.6 晶体结构解析 | 第39-43页 |
2.4 光物理性质研究 | 第43-44页 |
2.5 配体6的配位导向自组装 | 第44-57页 |
2.5.1 Zn(Ⅱ)与配体6的配位导向自组装 | 第44-48页 |
2.5.2 Ag(Ⅰ)与配体6的配位导向自组装 | 第48-51页 |
2.5.3 Hg(Ⅱ)与配体6的配位导向自组装 | 第51-55页 |
2.5.4 小结 | 第55-57页 |
第三章 非聚集型吡唑-吡啶取代苝酰亚胺衍生物的配位导向自组装 | 第57-82页 |
3.1 引言 | 第57页 |
3.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57-59页 |
3.2.1 实验仪器 | 第57-58页 |
3.2.2 试剂 | 第58-59页 |
3.3 化合物C的合成 | 第59-61页 |
3.3.1 合成路线 | 第59页 |
3.3.2 合成步骤 | 第59-60页 |
3.3.3 核磁谱图分析 | 第60-61页 |
3.3.4 表征数据 | 第61页 |
3.4 吡唑-吡啶取代苝酰亚胺衍生物(配体7)的合成 | 第61-67页 |
3.4.1 合成路线 | 第62-63页 |
3.4.2 合成步骤 | 第63-64页 |
3.4.3 核磁谱图分析 | 第64-66页 |
3.4.4 表征数据 | 第66-67页 |
3.5 合成小结 | 第67-68页 |
3.6 晶体结构解析 | 第68-72页 |
3.7 光物理性质研究 | 第72-73页 |
3.8 配体7的配位导向自组装 | 第73-82页 |
3.8.1 Zn(Ⅱ)与配体7的配位导向自组装 | 第73-75页 |
3.8.2 Ag(Ⅰ)与配体7的配位导向自组装 | 第75-77页 |
3.8.3 Hg(Ⅱ)与配体7的配位导向自组装 | 第77-80页 |
3.8.4 小结 | 第80-82页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
附录Ⅰ | 第91-121页 |
附录Ⅱ | 第121-140页 |
个人简历 | 第140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