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2.1 研究目标 | 第13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第2章 文献回顾及述评 | 第16-39页 |
2.1 社交网站的研究 | 第16-22页 |
2.1.1 社交网站概念的界定 | 第16-17页 |
2.1.2 社交网站的特征 | 第17-18页 |
2.1.3 社交网站的影响及其相关研究 | 第18-22页 |
2.2 道德社会化过程中四个核心变量的研究 | 第22-31页 |
2.2.1 道德认知的界定及其内容与维度研究 | 第22-24页 |
2.2.2 道德情感的界定及其内容与维度研究 | 第24-26页 |
2.2.3 道德认同的界定及其内容与维度研究 | 第26-29页 |
2.2.4 道德行为的界定及其内容与维度研究 | 第29-31页 |
2.3 社交网站对大学生道德影响的相关研究 | 第31-33页 |
2.4 传播学相关理论研究 | 第33-37页 |
2.4.1 使用与满足理论 | 第33页 |
2.4.2 传播效果层次理论 | 第33-34页 |
2.4.3 媒介系统依赖理论 | 第34-36页 |
2.4.4 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 | 第36-37页 |
2.5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37-39页 |
第3章 概念模型及研究假设 | 第39-55页 |
3.1 概念模型的构建 | 第39-40页 |
3.2 研究假设的形成 | 第40-54页 |
3.2.1 道德认知、情感、认同与行为的关系假设 | 第40-45页 |
3.2.2 社交网站与道德心理各变量的关系假设 | 第45-51页 |
3.2.3 使用强度在社交网站与道德认知之间的调节作用假设 | 第51-52页 |
3.2.4 个体基本属性对社交网站与道德之间关系影响的研究假设 | 第52-54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4章 研究设计及数据处理 | 第55-72页 |
4.1 问卷设计与过程 | 第55页 |
4.2 变量的操作性定义与测量题项 | 第55-58页 |
4.2.1 变量的操作性定义 | 第56-57页 |
4.2.2 测量题项来源 | 第57-58页 |
4.3 预调查及信度效度检验 | 第58-63页 |
4.3.1 预调查样本数据描述 | 第58-60页 |
4.3.2 预调查问卷信度、效度检验 | 第60-63页 |
4.4 正式调查数据收集与分析 | 第63-71页 |
4.4.1 正式调查过程与样本概况 | 第63-66页 |
4.4.2 正式调查的正态性检验 | 第66-68页 |
4.4.3 正式调查的信度、效度检验 | 第68-7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5章 道德心理与道德行为关系的实证分析 | 第72-81页 |
5.1 道德认知、情感、认同及行为关系的实证分析 | 第72-74页 |
5.1.1 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关系的实证分析 | 第72页 |
5.1.2 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关系的实证分析 | 第72-73页 |
5.1.3 道德认知与道德认同关系的实证分析 | 第73页 |
5.1.4 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关系的实证分析 | 第73-74页 |
5.1.5 道德认同与道德行为关系的实证分析 | 第74页 |
5.2 道德情感的调节效应检验 | 第74-76页 |
5.3 道德情感、道德认同的中介效应检验 | 第76-79页 |
5.3.1 道德情感的中介作用检验 | 第78-79页 |
5.3.2 道德认同的中介作用检验 | 第7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第6章 社交网站对道德心理及道德行为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81-95页 |
6.1 社交网站与道德心理各变量关系的实证分析 | 第81-84页 |
6.1.1 感知有用性与道德认知关系的实证分析 | 第82-83页 |
6.1.2 感知互动性与道德认知、情感、认同关系的实证分析 | 第83页 |
6.1.3 感知信任性与道德认知关系的实证分析 | 第83-84页 |
6.1.4 感知娱乐性与道德认知关系的实证分析 | 第84页 |
6.2 社交网站对道德心理及行为的影响效应分析 | 第84-87页 |
6.3 使用强度的调节效应检验 | 第87-93页 |
6.3.1 使用强度对感知有用性与道德认知关系的调节作用检验 | 第87-89页 |
6.3.2 使用强度对感知互动性与道德认知关系的调节作用检验 | 第89-90页 |
6.3.3 使用强度对感知信任性与道德认知关系的调节作用检验 | 第90-92页 |
6.3.4 使用强度对感知娱乐性与道德认知关系的调节作用检验 | 第92-93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93-95页 |
第7章 个体基本属性对社交网站与道德之间关系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95-104页 |
7.1 性别对社交网站与道德之间关系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95-97页 |
7.2 学历对社交网站与道德之间关系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97-100页 |
7.3 专业对社交网站与道德之间关系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100-103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03-104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04-108页 |
致谢 | 第108-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25页 |
附录:调查量表 | 第125-13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