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聚丙烯腈基碳纤维阴极改性前后的氧还原反应机制及在电Fenton体系中的应用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0 前言第16-17页
1 文献综述第17-42页
    1.1 阴极氧还原反应(ORR)的研究进展第17-22页
        1.1.1 ORR机理第17-19页
        1.1.2 ORR催化剂第19-22页
            1.1.2.1 铂基催化剂第19页
            1.1.2.2 过渡金属大环配合物催化剂第19-20页
            1.1.2.3 杂原子掺碳催化剂第20-21页
            1.1.2.4 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第21-22页
            1.1.2.5 导电聚合物催化剂第22页
            1.1.2.6 仿生催化剂第22页
    1.2 Fenton及电Fenton过程的研究进展第22-39页
        1.2.1 Fenton过程第22-25页
            1.2.1.1 Fenton试剂第22-23页
            1.2.1.2 Fenton反应机理第23-25页
        1.2.2 电Fenton过程第25-39页
            1.2.2.1 电Fenton过程的分类第26页
            1.2.2.2 电Fenton的优点第26-27页
            1.2.2.3 电Fenton阴极的研究进展第27-34页
                1.2.2.3.1 H_2O_2的原位生成第27-28页
                1.2.2.3.2 电Fenton阴极的形式第28-31页
                1.2.2.3.3 电Fenton阴极的合成及改性第31-34页
            1.2.2.4 电Fenton应用研究进展第34-39页
                1.2.2.4.1 染料第34-35页
                1.2.2.4.2 农药第35-36页
                1.2.2.4.3 酚类化合物第36-37页
                1.2.2.4.4 渗滤液第37页
                1.2.2.4.5 药物第37-38页
                1.2.2.4.6 其他第38-39页
    1.3 聚丙烯腈基碳纤维第39-40页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第40-42页
        1.4.1 主要研究内容第40-41页
        1.4.2 研究意义第41-42页
2. 聚丙烯腈基碳纤维阴极电生羟基自由基的研究第42-54页
    2.1 引言第42-44页
    2.2 实验部分第44-48页
        2.2.1 主要仪器及试剂第44页
        2.2.2 电解装置第44-45页
            2.2.2.1 PAN-CFB电极的制备第44-45页
            2.2.2.2 电解装置第45页
        2.2.3 ·OH的测定第45-46页
        2.2.4 H_2O_2浓度对·OH测定的影响第46-47页
        2.2.5 Fe(phen)_3~(3+)在PAN-CFB阴极的还原行为第47-48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48-52页
        2.3.1 鼓气对Fe(phen)_3~(2+)溶液吸光度的影响第48-49页
        2.3.2 H_2O_2浓度对Fe(phen)_3~(2+)溶液吸光度的影响第49-50页
        2.3.3 Fe(phen)_3~(3+)在PAN-CFB阴极的还原行为第50-51页
        2.3.4 ·OH生成的验证及测定第51-52页
    2.4 小结第52-54页
3. PAN-CFB阴极电生H_2O_2的研究第54-67页
    3.1 引言第54页
    3.2 实验部分第54-57页
        3.2.1 主要仪器及试剂第54-55页
        3.2.2 电解装置第55页
        3.2.3 线性扫描伏安(LSV)测试第55-56页
        3.2.4 电生H_2O_2实验第56页
        3.2.5 H_2O_2生成电流效率第56-57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57-65页
        3.3.1 LSV曲线第57-59页
        3.3.2 PAN-CFB阴极氧还原路径第59-60页
        3.3.3 PAN-CF的氮掺杂结构第60-62页
        3.3.4 不同阴极电位下H_2O_2产量第62-63页
        3.3.5 电解质浓度对PAN-CFB阴极电生H_2O_2性能的影响第63-64页
        3.3.6 电解液体积对H_2O_2累积浓度的影响第64-65页
        3.3.7 电极间距对H_2O_2累积浓度的影响第65页
    3.4 小结第65-67页
4. PAN-CFB阴极电Fenton体系降解亚甲基蓝的研究第67-79页
    4.1 引言第67-68页
    4.2 实验部分第68-71页
        4.2.1 主要仪器及试剂第68-69页
        4.2.2 实验方法第69-71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71-78页
        4.3.1 外加电流对H_2O_2的产量及电流效率的影响第71-72页
        4.3.2 初始pH对色度去除的影响第72-74页
        4.3.3 Fe~(2+)浓度对电Fenton脱色的影响第74-75页
        4.3.4 电Fenton过程对不同浓度MB的降解第75-78页
            4.3.4.1 UV-Vis光谱第76-77页
            4.3.4.2 色度、COD_(Cr)去除率第77-78页
    4.4 小结第78-79页
5. PAN-CFB阴极电Fenton体系降解苯酚的研究第79-85页
    5.1 引言第79页
    5.2 实验部分第79-81页
        5.2.1 主要仪器及试剂第79-80页
        5.2.2 实验方法第80-81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81-84页
        5.3.1 Fe~(2+)浓度对COD_(Cr)去除的影响第81-82页
        5.3.2 平均电流效率(ACE)和电化学能耗(EEC)第82-83页
        5.3.3 电Fenton降解苯酚紫外光谱变化第83-84页
    5.4 小结第84-85页
6. NaCl溶液中亚甲基蓝的过氧絮凝脱色研究第85-96页
    6.1 引言第85-86页
    6.2 实验部分第86-88页
        6.2.1 主要仪器及试剂第86-87页
        6.2.2 电生H_2O_2实验第87页
        6.2.3 过氧絮凝脱色实验第87-88页
    6.3 结果与讨论第88-94页
        6.3.1 NaCl溶液中PAN-CFB阴极电生H_2O_2累积浓度第88-90页
        6.3.2 pH对过氧絮凝脱色性能的影响第90-92页
        6.3.3 过氧絮凝对不同浓度的MB的脱色性能第92-94页
            6.3.3.1 初始pH=3第92-93页
            6.3.3.2 不调初始pH第93-94页
    6.4 小结第94-96页
7. PAN-CF的电化学改性及氧还原机理研究第96-121页
    7.1 引言第96页
    7.2 实验部分第96-103页
        7.2.1 主要仪器及试剂第96-98页
        7.2.2 电极的制备第98-99页
            7.2.2.1 丝束电极的制备第98页
            7.2.2.2 刷电极(PAN-CFB)的制备第98页
            7.2.2.3 石墨电极(GE)的制备第98-99页
        7.2.3 PAN-CF电极的电化学改性第99-100页
            7.2.3.1 PAN-CFW电极的改性第99-100页
            7.2.3.2 PAN-CFB电极的电化学改性第100页
            7.2.3.3 Cu或Fe复合物电极的制备第100页
        7.2.4 电化学测试第100-101页
            7.2.4.1 伏安电容曲线第100-101页
            7.2.4.2 计时电流曲线第101页
            7.2.4.3 计时电位曲线与起始ORR电位第101页
            7.2.4.4 循环伏安曲线第101页
            7.2.4.5 动电位极化曲线第101页
        7.2.5 电极材料物理性质表征方法第101-102页
            7.2.5.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第101-102页
            7.2.5.2 X射线衍射(XRD)第102页
            7.2.5.3 拉曼(Raman)光谱第102页
            7.2.5.4 BET测试第102页
            7.2.5.5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第102页
        7.2.6 ORR选择性第102页
        7.2.7 量子力学计算第102-103页
    7.3 结果与讨论第103-120页
        7.3.1 PAN-CF电化学活化前后的电化学性能第103-105页
        7.3.2 PAN-CF电化学活化前后物理性能第105-111页
            7.3.2.1 SEM第105-106页
            7.3.2.2 XRD和Raman光谱第106-107页
            7.3.2.3 XPS分析第107-111页
        7.3.3 电解质介质及金属离子对EMPAN-CF的ORR活性的影响第111-120页
            7.3.3.1 ORR起始电位第111-113页
            7.3.3.2 Cu~(2+)对EMPAN-CF ORR活性的影响第113-115页
            7.3.3.3 Fe~(3+)对EMPAN-CF ORR活性的影响第115-116页
            7.3.3.4 EMPAN-CF-Cu(Ⅱ)的稳定性第116-120页
    7.4 小结第120-121页
8. EMPAN-CFB阴极电生H_2O_2性能及能耗研究第121-137页
    8.1 引言第121页
    8.2 实验部分第121-124页
        8.2.1 主要仪器及试剂第121-122页
        8.2.2 电解装置第122-123页
        8.2.3 LSV测试第123页
        8.2.4 电生H_2O_2能耗第123-124页
    8.3 结果与讨论第124-136页
        8.3.1 LSV第124-125页
        8.3.2 PAN-CFB和EMPAN-CFB阴极电生H_2O_2性能第125-130页
            8.3.2.1 阴极电位、电流对H_2O_2产量的影响第125-128页
                8.3.2.1.1 恒电位模式第125-126页
                8.3.2.1.2 恒电流模式第126-128页
            8.3.2.2 电解液体积对H_2O_2累积浓度的影响第128-129页
            8.3.2.3 改性电极的稳定性第129-130页
        8.3.3 电生H_2O_2能耗第130-133页
            8.3.3.1 电极间距的影响第130-132页
            8.3.3.2 电解质浓度的影响第132-133页
        8.3.4 甲基橙电Fenton脱色动力学第133-136页
    8.4 小结第136-137页
9. 结论第137-140页
    9.1 主要结论第137-138页
    9.2 主要创新点第138-140页
参考文献第140-165页
致谢第165-167页
个人简历第167-168页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68页

论文共1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宋代近海市场研究
下一篇:新型金属配合物的合成、表征与生物活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