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无机化学论文--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论文--第Ⅳ族非金属元素(碳和硅)及其化合物论文--碳C论文

金属与石墨烯表面等离激元结构的新颖光学效应研究

摘要第10-11页
ABSTRACT第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2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第12-21页
        1.1.1 金属表面等离激元及其新颖效应与器件研究第12-18页
        1.1.2 石墨烯表面等离激元及其新颖效应与器件研究第18-21页
    1.2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第21-22页
第二章 表面等离激元理论第22-29页
    2.1 金属表面等离激元第22-25页
        2.1.1 传播表面等离激元第22-24页
        2.1.2 局域表面等离激元第24-25页
    2.2 石墨烯表面等离激元第25-28页
        2.2.1 石墨烯表面等离激元色散特性第25-27页
        2.2.2 石墨烯电导率第27-28页
    2.3 本章小结第28-29页
第三章 金属表面等离激元非对称天线结构的Fano共振和巨大场增强第29-43页
    3.1 近红外波段的Fano共振和场增强第29-35页
        3.1.1 非对称金属天线周期阵列的Fano共振第29-31页
        3.1.2 非对称金属天线周期阵列的电场和电荷密度分布第31-32页
        3.1.3 非对称性对品质因子和最大场增强的影响第32-35页
    3.2 太赫兹波段的Fano共振和场增强第35-42页
    3.3 本章小结第42-43页
第四章 石墨烯表面等离激元平面手性周期结构的非对称传输第43-51页
    4.1 非对称传输的理论分析第43-44页
    4.2 非对称传输模型建立与数值计算第44-50页
        4.2.1 模型建立第44-45页
        4.2.2 数值计算第45-50页
    4.3 本章小结第50-51页
第五章 基于石墨烯平面手性结构非对称传输的圆偏振器第51-55页
    5.1 圆偏振器结构模型建立第51页
    5.2 圆偏振器数值计算第51-54页
    5.3 本章小结第54-55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55-57页
    6.1 本文工作总结第55-56页
    6.2 后续工作展望第56-57页
致谢第57-58页
参考文献第58-64页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第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生物质富氧燃烧烟气中CO2捕集联合制取硫酸硝酸的研究
下一篇:压电分流声子晶体的带隙拓宽方法与减振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