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1.2.1 选题理论意义 | 第10页 |
1.2.2 选题现实意义 | 第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1 NFC业务发展现状研究 | 第10-11页 |
1.3.2 创新产品扩散及技术接受研究 | 第11-12页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2-14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5 论文预期创新点 | 第14-15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5-26页 |
2.1 移动支付 | 第15-19页 |
2.1.1 移动支付概念 | 第15页 |
2.1.2 移动支付技术模式 | 第15-16页 |
2.1.3 移动近场支付业务及主要模式(NFC) | 第16-19页 |
2.2 用户技术接受模型综述 | 第19-22页 |
2.2.1 理性行为模型(TRA模型) | 第19-20页 |
2.2.2 技术接受模型(TAM模型) | 第20-21页 |
2.2.3 扩展的技术接受模型(TAM2模型) | 第21-22页 |
2.3 UTAUT模型 | 第22-25页 |
2.3.1 模型综述 | 第22-24页 |
2.3.2 模型实证应用 | 第24-25页 |
2.4 文献评述 | 第25-26页 |
第三章 模型设计与假设 | 第26-33页 |
3.1 模型设计思路 | 第26-27页 |
3.1.1 核心变量 | 第26页 |
3.1.2 新增变量 | 第26-27页 |
3.2 NFC业务用户采用影响因素作用机理及假设 | 第27-31页 |
3.2.1 绩效期望 | 第27-28页 |
3.2.2 努力期望 | 第28页 |
3.2.3 社会影响 | 第28-29页 |
3.2.4 便利条件 | 第29页 |
3.2.5 用户创新性 | 第29-30页 |
3.2.6 安全性 | 第30页 |
3.2.7 用户采用 | 第30-31页 |
3.2.8 调节变量作用 | 第31页 |
3.3 理论模型的提出 | 第31-33页 |
第四章 实证研究与模型检验 | 第33-42页 |
4.1 NFC业务用户采用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构建 | 第33页 |
4.2 问卷设计与数据整理 | 第33-37页 |
4.2.1 问卷设计及说明 | 第33-34页 |
4.2.2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34-35页 |
4.2.3 信度分析 | 第35-36页 |
4.2.4 效度分析 | 第36-37页 |
4.3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 第37-41页 |
4.3.1 结构方程模型路径系数分析 | 第38-39页 |
4.3.2 结构方程模型拟合度分析 | 第39-40页 |
4.3.3 调节变量的检验 | 第40-41页 |
4.4 主要研究结论 | 第41-42页 |
第五章 NFC业务推广策略 | 第42-45页 |
5.1 以提升用户体验为导向的推广策略 | 第42-43页 |
5.2 以降低用户感知风险为导向的推广策略 | 第43-44页 |
5.3 以增强用户自我感知价值为导向的推广策略 | 第44-4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5-46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45页 |
6.2 展望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附录1 调查问卷 | 第49-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