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3-1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4-15页 |
第2章 矿井概况 | 第15-29页 |
2.1 井田概况 | 第15-18页 |
2.1.1 交通位置 | 第15-16页 |
2.1.2 地形、地貌及水系 | 第16页 |
2.1.3 井田四邻关系 | 第16页 |
2.1.4 二矿生产建设概况 | 第16-18页 |
2.2 井田地质特征 | 第18-23页 |
2.2.1 地层 | 第18-21页 |
2.2.2 含煤地层 | 第21-22页 |
2.2.3 可采煤层 | 第22-23页 |
2.3 煤质 | 第23-24页 |
2.3.1 煤的物理性质和煤岩特征 | 第23-24页 |
2.3.2 煤的化学性质 | 第24页 |
2.4 矿井瓦斯 | 第24-26页 |
2.4.1 瓦斯等级鉴定 | 第24页 |
2.4.2 矿井瓦斯涌出情况 | 第24-26页 |
2.5 水文地质 | 第26-28页 |
2.5.1 主要含水层 | 第26-27页 |
2.5.2 主要隔水层 | 第27-28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地质构造及控制特征研究 | 第29-36页 |
3.1 矿区地质构造演化及分布特征 | 第29页 |
3.2 井田地质构造及分布特征 | 第29-34页 |
3.2.1 褶曲 | 第29-32页 |
3.2.2 断层 | 第32-34页 |
3.3 地质构造对瓦斯赋存的控制 | 第34-3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4章 矿井瓦斯地质规律研究 | 第36-47页 |
4.1 断层、褶皱构造对瓦斯赋存的影响 | 第36-37页 |
4.2 煤层埋藏深度对瓦斯赋存的影响 | 第37-41页 |
4.2.1 3号煤层埋藏深度对瓦斯赋存的影响 | 第37-38页 |
4.2.2 8号煤层埋藏深度对瓦斯赋存的影响 | 第38-40页 |
4.2.3 15号煤层埋藏深度对瓦斯赋存的影响 | 第40-41页 |
4.3 顶、底板岩性对瓦斯赋存的影响 | 第41-42页 |
4.4 岩溶陷落柱对瓦斯赋存的影响 | 第42-43页 |
4.5 水文地质特征对瓦斯赋存的影响 | 第43-44页 |
4.6 瓦斯含量分布及预测研究 | 第44-46页 |
4.6.1 3号煤层瓦斯含量分布及预测 | 第44页 |
4.6.2 8号煤层瓦斯含量分布及预测 | 第44-45页 |
4.6.3 15号煤层瓦斯含量分布及预测 | 第45-46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5章 矿井瓦斯涌出量分析及煤层突出危险性区域预测 | 第47-55页 |
5.1 矿井瓦斯涌出量资料统计及分析 | 第47-48页 |
5.2 矿井瓦斯抽采资料统计及分析 | 第48-49页 |
5.3 矿井回采工作面瓦斯涌出量分析 | 第49-50页 |
5.4 阳泉矿区煤与瓦斯突出动力现象及规律 | 第50-51页 |
5.4.1 压出和倾出是主要的瓦斯突出类型 | 第50页 |
5.4.2 突出多发生在3号煤层 | 第50页 |
5.4.3 突出多发生在构造软煤发育区 | 第50-51页 |
5.5 矿井煤与瓦斯突出动力显现 | 第51-52页 |
5.6 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鉴定 | 第52-54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结论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作者简介 | 第60页 |
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科研成果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