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3-23页 |
1.1 引言 | 第13页 |
1.2 煤泥水处理的重要性 | 第13-14页 |
1.3 煤泥水的特性及处理方法 | 第14-16页 |
1.3.1 煤泥的来源及分析 | 第14-15页 |
1.3.2 国内外煤泥水处理现状 | 第15页 |
1.3.3 煤泥水处理方法 | 第15-16页 |
1.4 絮凝剂的特性及应用 | 第16-19页 |
1.4.1 絮凝剂分类 | 第16-17页 |
1.4.2 絮凝作用的影响因素 | 第17-18页 |
1.4.3 絮凝剂的发展及应用 | 第18-19页 |
1.5 微波的特性及应用 | 第19-21页 |
1.5.1 微波的定义和特征 | 第19页 |
1.5.2 微波的热效应 | 第19-20页 |
1.5.3 微波的非热效应 | 第20-21页 |
1.5.4 微波技术的发展 | 第21页 |
1.6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1-23页 |
2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 第23-27页 |
2.1 试验仪器和试验材料 | 第23-27页 |
2.1.1 主要试验仪器和技术参数 | 第23-25页 |
2.1.2 主要试验材料与试验方法 | 第25-27页 |
3 试验煤泥水性能分析 | 第27-33页 |
3.1 引言 | 第27页 |
3.2 望峰岗选煤厂煤泥水性质分析 | 第27-31页 |
3.2.1 煤泥的粒度组成 | 第27-28页 |
3.2.2 煤泥水中的-0.045mm粒度级煤泥的激光粒度分析 | 第28-29页 |
3.2.3 煤泥的矿物组成分析 | 第29-30页 |
3.2.4 煤泥水浓度的测定 | 第30页 |
3.2.5 煤泥水其余基本性质 | 第30-31页 |
3.2.6 煤泥水的自由沉降特性 | 第31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4 微波辅助煤泥水絮凝沉降试验的研究 | 第33-47页 |
4.1 单一絮凝剂对煤泥水沉降试验的研究 | 第33-38页 |
4.2 微波絮凝组合对煤泥水沉降效果的研究 | 第38-46页 |
4.2.1 微波辐照与絮凝剂处理顺序研究 | 第38-39页 |
4.2.2 正交试验分析 | 第39-40页 |
4.2.3 微波辐照时间对煤泥水沉降效果的影响 | 第40-43页 |
4.2.4 微波辐照功率对煤泥水沉降效果的影响 | 第43-45页 |
4.2.5 微波加热与普通加热的对比试验 | 第45-46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5 微波辅助煤泥水凝聚沉降试验的研究 | 第47-59页 |
5.1 单一凝聚剂对煤泥水沉降试验的研究 | 第47-52页 |
5.2 微波凝聚组合对煤泥水沉降效果的研究 | 第52-58页 |
5.2.1 微波辐照与凝聚剂处理顺序研究 | 第52页 |
5.2.2 正交试验分析 | 第52-54页 |
5.2.3 微波辐照时间对煤泥水沉降效果的影响 | 第54-56页 |
5.2.4 微波辐照功率对煤泥水沉降效果的影响 | 第56-58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6 机理分析 | 第59-63页 |
6.1 絮凝剂的机理分析 | 第59-60页 |
6.1.1 吸附电中和作用 | 第59页 |
6.1.2 压缩双电层作用 | 第59页 |
6.1.3 吸附架桥作用 | 第59-60页 |
6.1.4 网捕沉淀作用 | 第60页 |
6.2 微波絮凝组合技术处理煤泥水的机理分析 | 第60-63页 |
6.2.1 微波辐照对煤泥水沉降效果的分析 | 第60-61页 |
6.2.2 微波辐照对煤泥水电位的影响 | 第61-63页 |
7 结论与建议 | 第63-65页 |
7.1 结论 | 第63-64页 |
7.2 问题及建议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作者简介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