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5-17页 |
第二章 中小企业集合债及增级原理 | 第17-25页 |
2.1 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概述 | 第17-19页 |
2.1.1 中小企业集合债优势分析 | 第17-18页 |
2.1.2 信用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 第18-19页 |
2.2 我国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发展状况及主要问题 | 第19-21页 |
2.2.1 我国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发展现状 | 第19-20页 |
2.2.2 我国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发展主要问题 | 第20-21页 |
2.3 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信用增级原理 | 第21-25页 |
第三章 中小企业集合债信用增级现状分析 | 第25-42页 |
3.1 我国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信用增级发展现状 | 第25-28页 |
3.1.1 外部增级发展现状 | 第25-26页 |
3.1.2 内部增级发展现状 | 第26-27页 |
3.1.3 内外部增级结合发展现状 | 第27-28页 |
3.2 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现有增级模式 | 第28-37页 |
3.2.1 P-CBO模式 | 第28-34页 |
3.2.2“第三方担保+偿债基金”模式 | 第34-37页 |
3.2.3 P-CBO模式和“第三方担保+偿债基金”模式的比较 | 第37页 |
3.3 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信用增级方式存在的问题 | 第37-42页 |
3.3.1 内外部联合增信较少 | 第37-39页 |
3.3.2 增级方式比较单一 | 第39-40页 |
3.3.3 对担保的依赖性大,担保体系不完善 | 第40页 |
3.3.4 专业的债券信用增级机构少 | 第40-41页 |
3.3.5 严重依赖政府,市场化程度低 | 第41-42页 |
第四章“内部分层+外部担保”增级模式设计 | 第42-56页 |
4.1 中小企业集合债增级方式设计总体结构 | 第42页 |
4.2 内部增级方式设计 | 第42-48页 |
4.2.1 结构化分层原理 | 第42-44页 |
4.2.2 三级分层原理 | 第44-46页 |
4.2.3 不同层级投资者的安排 | 第46-48页 |
4.2.4 资金池现金流分配 | 第48页 |
4.3 外部增级方式设计 | 第48-51页 |
4.3.1 上下游大型企业担保或者财政贴息 | 第49-50页 |
4.3.2 集合担保 | 第50-51页 |
4.4“内部分层+外部担保”的优势 | 第51-53页 |
4.4.1 减少对政府的依赖 | 第51页 |
4.4.2 降低道德风险 | 第51-52页 |
4.4.3 投资者更广泛 | 第52-53页 |
4.4.4 风险优化配置 | 第53页 |
4.5“内部分层+外部担保”的特点 | 第53-56页 |
4.5.1 内外部联合增级 | 第53-54页 |
4.5.2 债券三级分层 | 第54页 |
4.5.3 分级担保 | 第54-56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