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自认为的论文创新点 | 第5-6页 |
目录 | 第6-11页 |
摘要 | 第11-13页 |
Abstract | 第13-14页 |
1 绪论 | 第15-29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5-18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5-17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5页 |
1.2.1 国内外项目利益相关者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2.1.1 国外项目利益相关者研究综述 | 第18-19页 |
1.2.1.2 国内项目利益相关者研究综述 | 第19-20页 |
1.2.2 国内外投资控制研究现状 | 第20-25页 |
1.2.2.1 国外投资控制研究综述 | 第20-22页 |
1.2.2.2 国内投资控制研究综述 | 第22-25页 |
1.2.3 文献评价与归纳 | 第25页 |
1.2.3.1 投资控制改善研究的趋势 | 第25页 |
1.2.3.2 文献研究对本论文的启示 | 第25页 |
1.3 研究内容、逻辑框架及研究方法 | 第25-2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1.3.2 逻辑框架 | 第27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27-29页 |
2 政府投资项目利益相关者投资控制理论分析 | 第29-49页 |
2.1 理论基础 | 第29-37页 |
2.1.1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29-33页 |
2.1.1.1 利益相关者理论产生与发展 | 第29-30页 |
2.1.1.2 利益相关者的界定 | 第30-33页 |
2.1.1.3 利益相关者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 | 第33页 |
2.1.2 委托代理理论 | 第33-37页 |
2.1.2.1 委托代理理论的相关概念 | 第33-35页 |
2.1.2.2 委托代理关系及其特征 | 第35页 |
2.1.2.3 委托代理理论核心问题及其成因 | 第35-37页 |
2.1.2.4 委托代理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 | 第37页 |
2.2 相关概念 | 第37-44页 |
2.2.1 政府投资项目的概念、分类及特点 | 第37-41页 |
2.2.1.1 政府投资项目的概念 | 第37-38页 |
2.2.1.2 政府投资项目的分类 | 第38-39页 |
2.2.1.3 政府投资项目的特点 | 第39-41页 |
2.2.2 政府投资项日利益相关者分析 | 第41-44页 |
2.2.2.1 政府投资项目利益相关者界定 | 第41页 |
2.2.2.2 政府投资项目利益相关者分类 | 第41-42页 |
2.2.2.3 政府投资项目主要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分析 | 第42-44页 |
2.3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政府投资项目投资控制问题分析 | 第44-49页 |
2.3.1 政府投资项目中的委托代理关系分析 | 第44-45页 |
2.3.2 政府投资项目中的三种不同的委托代理类型 | 第45-47页 |
2.3.3 政府投资项目投资控制关键问题分析 | 第47-49页 |
3 基于行政代理层利益相关者的投资控制 | 第49-73页 |
3.1 行政代理层委托代理关系及投资失控原因分析 | 第49-53页 |
3.1.1 行政代理层利益相关者委托代理关系分析 | 第49页 |
3.1.2 行政代理层委托代理关系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49-50页 |
3.1.3 行政代理层投资失控原因分析 | 第50-53页 |
3.2 行政代理层利益相关者委托代理模型的构建 | 第53-59页 |
3.2.1 委托代理理论的基本模型 | 第53-54页 |
3.2.2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二元线性激励模型 | 第54-57页 |
3.2.3 引入公众参与的三元线性激励模型 | 第57-59页 |
3.3 发达国家行政代理层投资管理的借鉴 | 第59-67页 |
3.3.1 美国行政代理层投资管理 | 第59-62页 |
3.3.2 德国行政代理层投资管理 | 第62-63页 |
3.3.3 英国行政代理层投资管理 | 第63-65页 |
3.3.4 发达国家行政代理层投资管理的启示与借鉴 | 第65-67页 |
3.4 我国行政代理层投资控制策略 | 第67-73页 |
3.4.1 政府层面投资控制策略 | 第67-71页 |
3.4.1.1 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范围 | 第67页 |
3.4.1.2 建立健全政府投资项目的法律体系 | 第67-68页 |
3.4.1.3 严格规范政府投资决策程序 | 第68-69页 |
3.4.1.4 完善政府投资决策监督机制 | 第69-70页 |
3.4.1.5 实行政府投资决策责任追究机制 | 第70-71页 |
3.4.2 公众层面投资控制策略 | 第71-73页 |
3.4.2.1 提高参与的意识和技能 | 第71页 |
3.4.2.2 培养团队参与精神 | 第71-73页 |
4 基于项目代理层利益相关者的投资控制 | 第73-106页 |
4.1 政府投资项目代理层委托代理及投资控制问题分析 | 第73-81页 |
4.1.1 我国政府投资项目代理层投资控制的关键问题 | 第73-75页 |
4.1.2 代建项目的选定及介绍 | 第75-76页 |
4.1.3 代建制三种典型运作模式的分析比较 | 第76-79页 |
4.1.4 政府投资代建项目代理层委托代理关系分析 | 第79-80页 |
4.1.5 基于项目代理层利益相关者的代建项目投资控制机制分析 | 第80-81页 |
4.2 政府投资代建项目代理层利益相关者责权利分析 | 第81-85页 |
4.2.1 代建单位的资质分析 | 第81-83页 |
4.2.2 政府部门的权利、义务和职责 | 第83-84页 |
4.2.3 代建人的权利、义务和职责 | 第84-85页 |
4.3 规避代建人逆向选择的投资控制机制优化 | 第85-93页 |
4.3.1 逆向选择发生机理分析 | 第85-86页 |
4.3.2 逆向选择导致的投资风险 | 第86-87页 |
4.3.3 基于代建人选择的代建项目投资控制机制优化 | 第87-93页 |
4.3.3.1 代建人的信号传递 | 第88-92页 |
4.3.3.2 政府委托人的信息甄别 | 第92-93页 |
4.4 规避代建人道德风险的投资控制机制优化 | 第93-106页 |
4.4.1 道德风险产生机理分析 | 第93页 |
4.4.2 道德风险导致的投资风险 | 第93-95页 |
4.4.3 基于代建人经济奖惩的代建项目投资控制机制优化 | 第95-100页 |
4.4.3.1 “联合基数”模型设计思路 | 第96页 |
4.4.3.2 相关参数设定 | 第96-97页 |
4.4.3.3 自报目标值分析 | 第97-98页 |
4.4.3.4 风险分析 | 第98-99页 |
4.4.3.5 应用举例 | 第99-100页 |
4.4.4 基于风险分担的代建项目投资控制机制优化 | 第100-106页 |
4.4.4.1 影响代建项目投资控制的风险因素识别 | 第100-101页 |
4.4.4.2 项目代理层利益相关者的风险分担 | 第101-103页 |
4.4.4.3 基于风险分担的代建项目目标控制机制 | 第103-106页 |
5 基于工程承包层利益相关者的投资控制 | 第106-135页 |
5.1 工程承包层利益相关者委托代理及投资控制问题分析 | 第106-109页 |
5.1.1 工程承包层利益相关者委托代理关系分析 | 第106-107页 |
5.1.2 工程承包层利益相关者投资控制责任 | 第107-108页 |
5.1.3 工程承包层投资控制机制设计 | 第108-109页 |
5.2 设计阶段代建单位投资控制 | 第109-118页 |
5.2.1 设计阶段投资控制的重要性及存在的问题 | 第109-112页 |
5.2.2 设计阶段投资控制的内容及流程 | 第112-114页 |
5.2.2.1 设计阶段投资控制的内容 | 第112-113页 |
5.2.2.2 设计阶段投资控制的流程 | 第113-114页 |
5.2.3 设计阶段代建单位投资控制激励约束和管理 | 第114-118页 |
5.2.3.1 提高设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建立有效激励机制 | 第114-116页 |
5.2.3.2 建立以设计单位为主体的工程总承包体制 | 第116-117页 |
5.2.3.3 运用科学合理的投资控制方法和加强监督管理 | 第117-118页 |
5.3 招投标阶段代建单位投资控制 | 第118-126页 |
5.3.1 招标过程的阶段介绍 | 第118-120页 |
5.3.2 招投标阶段合同类型和合同形式的选择 | 第120-121页 |
5.3.2.1 合同的类型及比较 | 第120页 |
5.3.2.2 合同形式的选择 | 第120-121页 |
5.3.3 招投标阶段主要参与方在投资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121-123页 |
5.3.3.1 代建单位存在的问题 | 第121-122页 |
5.3.3.2 承包商存在的问题 | 第122-123页 |
5.3.4 招投标阶段投资控制措施 | 第123-126页 |
5.3.4.1 代建单位要严格按照招投标程序操作 | 第123-124页 |
5.3.4.2 加大招标的透明度,体现公平性 | 第124-125页 |
5.3.4.3 推行合理的招标控制价 | 第125页 |
5.3.4.4 做好资格预审和后审 | 第125页 |
5.3.4.5 建立投标人的诚实信目评价体系 | 第125-126页 |
5.3.4.6 健全监督机制 | 第126页 |
5.4 施工阶段代建单位投资控制 | 第126-135页 |
5.4.1 施工阶段投资控制的目标和任务 | 第126-127页 |
5.4.1.1 施工阶段投资控制的目标 | 第126页 |
5.4.1.2 施工阶段投资控制的任务 | 第126-127页 |
5.4.2 施工阶段工程投资控制程序 | 第127-128页 |
5.4.3 施工阶段投资控制要点 | 第128-135页 |
5.4.3.1 资金使用计划的编制 | 第128-130页 |
5.4.3.2 工程变更与索赔管理 | 第130-133页 |
5.4.3.3 设备材料管理 | 第133-134页 |
5.4.3.4 监理工程师与承包商合谋的防范 | 第134-135页 |
6 案例分析 | 第135-141页 |
6.1 项目概况 | 第135页 |
6.2 项目投资控制情况 | 第135-137页 |
6.2.1 项日结算审核情况 | 第135-136页 |
6.2.2 项目批复概算与实际投资对比情况 | 第136-137页 |
6.3 项目投资控制存在的问题 | 第137-139页 |
6.3.1 管理模式的缺陷 | 第137-138页 |
6.3.2 项目决策阶段缺乏科学决策 | 第138页 |
6.3.3 项目设计阶段缺乏限额设计及设计方案的比选与优化 | 第138页 |
6.3.4 项目实施阶段变更及超预算现象严重 | 第138-139页 |
6.3.5 项目监管体系不完善 | 第139页 |
6.4 项目投资控制政策建议 | 第139-141页 |
6.4.1 政府部门的投资控制 | 第139页 |
6.4.2 代建单位的投资控制 | 第139-141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41-143页 |
7.1 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 | 第141-142页 |
7.2 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 第142-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143-150页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150-151页 |
致谢 | 第151页 |